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临床兽医 > 文章

当前禽病流行特点及防控策略

时间:2013-01-22    点击: 次    来源:北方牧业    作者:杜元钊 - 小 + 大

杜元钊(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近二十年来,随着养鸡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禽病危害越来越突显。尤其是发生温和型禽流感以后,广大养鸡户承受着心理上和经济上双重压力,养鸡业前途未卜。所以能否有效控制如温和型禽流感、新城疫等疾病关系到我国养鸡生产能否健康发展。
    1、正确理解疫病控制
    我国畜禽疫病有100多种,70%以上是传染病。传染病传播流行有三要素,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 控制疫病有以下三个方案:最优方案—消灭传染源,做到“早、快、严、小”。 次优方案—切断传播途径:生物安全体系。第三方案—消除易感动物:提高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疫苗必须在良好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体系下才能有效控制疾病。
    下面着重介绍一下生物安全体系。
    1.1 建筑性生物安全措施—科学合理的物理性屏障
    1.1.1 养殖场的科学选址和区划隔离:远离村庄、主干道路、农贸市场、养殖场、孵化场和屠宰场;在父母代种鸡场周围,要避开商品代肉鸡场和蛋鸡场。在商品代肉鸡场周围, 要避开蛋鸡场、农贸市场和屠宰场。按鸡场代次和生产分工做隔离区划;
    1.1.2 改革生产方式—逐步从简陋的人鸡共栖式小农生产方式改造为现代化、自动化大型养鸡场或小区式养鸡场;
    1.1.3 全进全出制—防止世代垂直传染;
    1.1.4 鸡场有院墙隔离,谢绝参观—避免病原入侵,避免场间交叉感染;
    1.1.5 鸡场人员驻守场内,人鸡分离 。
    提倡饲养人员家中禁止养禽,禁止与其他鸟类接触。多用夫妻工。
    1.2 观念性生物安全措施—依据安全理念制定的制度及计划。
    1.2.1 净化环境,加强消毒,消除病原体,中断传染链:脏、净道分离,鸡苗、饲料、人员和鸡粪各行其道,场区内及大门口道路务必硬化,便于消毒和防疫;足够的空舍期及禽场消毒程序;要求鸡舍内无尘 、无粪、无垫料、无鸡毛、无甲虫、无裂缝、无鼠洞,彻底清洗、消毒3—5 遍。卫生检测合格后方能进鸡。人员双手、鞋、衣服、工具、车辆、垫料消毒;带鸡消毒;饮水消毒及完善生产人员隔离和沐浴制度 。
    1.2.2 科学的免疫接种,变易感鸡群为不易感鸡群;
    1.2.3 周密的免疫抗体监测,随时了解抗体消长规律,帮助指导免疫及疾病控制;免疫临界值:小鸡 ≥4log2, 产蛋期 ≥8log2;AI-H5 产蛋高峰期≥8log2 高峰后≥7log2
    1.2.4 重大疫情报告制度,按政府《动物防疫法》执行;
    1.2.5 杀虫 、灭鼠 、防鸟 、除草;鸡场内不养猫狗、蛋鸡、观赏鸟、水禽和猪;灭蚊蝇,灭甲虫,防止虫媒性疾病(5亿个细菌/ 苍蝇,60多种病菌;甲壳虫-马立克氏病、禽霍乱、异刺线虫及组织滴虫;蚊、库蠓-禽痘、住白细胞原虫病);
    1.2.6 死淘鸡焚烧或深埋,提倡集中无害化处理,严禁外卖;
    1.2.7 禽场污水的集中沉淀和消毒后排放;
    1.2.8 鸡粪发酵池。
    1. 3 操作性生物安全措施—管理者依据安全理念作出的日常工作细则。
    1.3.1 精心饲养,减少应激(养、防、检、治)每一次疾病的发生,必然存在饲养管理失当的原因;生产中80%疾病问题由饲料、通风、保温、光照和供水不当而引起;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减少应激,加强鸡群综合免疫力,是提高生产成绩的重要手段之一。
    1.3.2 正确诊断,科学用药,控制疾病群体预防,辅助治疗;药敏试验,选择药物。控制剂量和疗程,少用抗生素,避免药残和耐药(超级细菌 NDM-1);用药成本:种鸡0.02—0.03元/枚种蛋;肉鸡 0.50—0.60元/羽;
    1.3.3 仔细观察,随时挑出病、弱、残鸡,隔离淘汰疾病的发生,总是由少到多,由个体到群体的传播过程。要有效地防止疾病扩散,就要求每天认真观察鸡群的健康状况,特别在清晨喂料时,如果发现有不吃料、不喝水,精神差,或粪便异常的鸡,就要随时挑出淘汰,或暂时置于鸡舍下风头,距排风扇近的远端,隔离饲养观察 2—3天。如有恢复迹象,可继续调养一段,直至恢复正常。 如隔离饲养2—3天,仍无起色,应立即淘汰,以免传染给健康鸡只。
    1.3.4 紧急接种
    当鸡场中某一个鸡舍发生疫病时,要立即封锁发病舍。杜绝该舍人员及工具与其他鸡舍的来往。如确诊为新城疫、传支、传喉或传染性鼻炎,可立即从离发病舍最远的健康舍开始,尽快实行紧急接种。新城疫可用3倍量Lasota肌肉注射(不可用饮水!)。
    种鸡在接种Lasota的同时,可加注一针新城疫油苗,效果更好。

上一篇:母猪早产流产死胎的原因分析及催奶技术

下一篇:猪病诊断五问、十看、十六鉴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