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1-13 点击: 次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在猪场的日常管理中,皮肤问题往往是最直观的健康警报。其中,猪坏死性皮炎是一种以皮肤和皮下组织发生坏死、溃烂为特征的严重细菌性传染病。它虽然不似蓝耳、圆环那般名声在外,但一旦爆发,同样会导致生长停滞、饲料报酬下降,甚至急性死亡,给猪场带来显著的经济损失。精准识别其诱因与症状,是有效防控的第一步。 一、病根探源:坏死性皮炎的“幕后推手” 坏死性皮炎的本质是一种条件性疾病。这意味着,致病原通常是环境中或猪体上的常在菌,只有在特定诱因的协同作用下,它们才会“趁虚而入”,引发临床疾病。其核心病原和主要诱因如下: 1.核心病原:坏死梭杆菌与协同细菌 坏死梭杆菌:这是公认的主要原发病原。它是一种严格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广泛存在于猪的粪便、口腔及被污染的环境中。其本身侵袭力不强,但能产生强大的外毒素(如白细胞毒素、皮肤坏死毒素),导致组织发生液化性坏死。 协同致病菌:坏死梭杆菌往往不是“孤军奋战”。它通常需要与其他细菌协同感染,其中最典型的是: 产气荚膜梭菌(A型):此菌能创造适合坏死梭杆菌生长的厌氧环境,并加剧组织坏死和产气,使病变发展更为迅速。 葡萄球菌、链球菌等:这些常见的皮肤细菌,通过最初的创伤、咬伤等破坏皮肤屏障,为坏死梭杆菌的入侵打开了“门户”。 2.关键诱因:为病原入侵创造“机会之窗” 没有诱因,疾病就很难发生。诱因的核心在于造成皮肤屏障的破坏。 外伤与皮肤损伤(最直接的诱因): 打斗与咬伤:尤其是在并栏、密度过高、环境单调时,猪只相互咬斗,特别是咬尾、咬耳后留下的伤口,是病原最理想的入侵点。 环境粗糙:猪栏地面、墙壁有尖锐的突起,或产床、漏缝地板有破损、毛刺,都极易划伤猪的皮肤、乳房或蹄部。 其他操作:如打耳号、注射等若消毒不严,也可能成为感染源头。 环境与管理因素: 卫生条件差:圈舍长期不清理,粪便、污水积聚,为坏死梭杆菌等病原提供了大量滋生的温床。潮湿、泥泞的环境会软化皮肤,使其更易受损。 营养失衡:某些营养素缺乏会降低皮肤的抵抗力和创伤愈合能力。例如,锌、生物素、维生素A、维生素E和蛋白质的缺乏,会使皮肤角质化不全,变得干燥、脆弱,易于破裂。 寄生虫感染:猪疥螨感染会引起剧烈瘙痒,导致猪只在墙壁、栏杆上频繁摩擦,造成皮肤破损,为细菌入侵创造条件。 免疫抑制:如果猪群本身感染了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其全身抵抗力下降,伤口愈合能力变差,一旦发生皮肤损伤,感染坏死性皮炎的风险和严重程度都会显著增加。 二、症状特征:从体表到全身的“溃败之路” 坏死性皮炎的病变具有鲜明的特征性,主要发生在体侧、臀部、肩部、乳房、耳部和四肢等易受损伤或与地面频繁接触的部位。 1.病变的典型发展过程: 初期(创伤与感染):首先可见局部皮肤有小的创伤、咬伤或擦伤。此时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红肿,容易被忽视。 发展期(坏死与扩展):这是最具特征的阶段。感染区域迅速形成湿润、污秽的溃疡灶。病变区域与健康组织界限分明,皮肤及皮下组织发生液化性坏死,创面覆盖一层灰黄色或棕色的假膜,撕去假膜后,下方便是暗红色、不健康的肉芽组织和恶臭的渗出物。病变会向周围和深部快速蔓延,有时一天内就能扩大数厘米。 |
上一篇:猪胃食滞的原因和防治
下一篇:没有了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