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论坛 > 牛羊业篇 > 文章

甘肃省奶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时间:2025-10-17    点击: 次    来源:《中国乳业》杂志    作者:李玉 - 小 + 大

2 奶产业发展的有益经验做法

2.1 财政金融双轮驱动,加快现代奶业发展步伐

2024年,甘肃省相继出台了《进一步稳定牛羊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项目实施方案》《甘肃省2025年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能力提升奶农家庭农场(合作社)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等政策方案,明确建设以奶牛为主的优势产业区域。通过直接补贴(针对100 头以下养殖户及制作青贮饲料脱贫户)、专项贷款贴息及奶牛政策性保险组合发力,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奶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古浪县依托政策支持建成11家现代化牧场,存栏5.9万头,日产鲜奶超480吨,奶牛日均单产达45kg以上,50亿级奶产业集群加速形成[6]。

2.2 科技赋能推动,夯实现代奶业发展基础

在牧场建设方面,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甘肃省通过投入补贴等方式支持养殖场在挤奶设备、饲喂、环境控制等环节开展智能化升级,推动奶牛生产水平提升,张掖市甘州区13家牧场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单产从8.5吨升至9.5吨[7];在育种体系创新方面,甘肃省整合种公牛站、核心育种场资源,引进荷斯坦等优新品种开展级进杂交,依托国家核心育种场开展基因组选择与胚胎移植技术攻关,联合科研机构发布奶绵羊基因组标准,形成了“核心育种场-扩繁场-商品场”三级体系[8]。在疫病防控方面,甘肃省构建“行政领导+首席专家+技术服务组”服务体系,确保重大疫病免疫密度100%。畜牧兽医部门深入基层开展技术培训,普及先进饲养技术,有效降低了养殖成本。

2.3 产业融合促动,搭建现代奶业发展桥梁

甘肃省立足寒旱地区资源优势,认真落实《以养殖业为牵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方案》,持续扩大优质饲草种植面积,积极推广“粮改饲”项目,不断完善饲草保障体系。截至2024年底,建设25.7万亩优质饲草基地,青贮玉米产量达50万吨[9]。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家庭牧场”等模式,企业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资金支持和产品收购等服务,农户则通过按照企业标准代种饲草、托管奶牛、入股分红等方式参与产业链,初步构建产业集群模式。大力推广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动粪污转化为有机肥,年处理量达100万吨,减少化肥使用量20%;积极应用光伏发电、节水灌溉技术,万头牧场单位产值能耗下降15%以上,绿色养殖与资源循环成效显著。

2.4 龙头企业带动,打造现代奶业发展基地

依托“黄金奶源带”的丰富资源,甘肃省通过“链主企业+全链协同”模式,有力推动了奶业的转型升级。伊利集团投资50亿元,布局武威、平凉核心枢纽,建设20条日产液态奶1888吨的智能生产线,辐射60余家上下游企业,形成了“原奶供应-精深加工-全国分销”的生态闭环[10]。前进牧业依托8.5万亩饲草基地、5万头存栏奶牛以及600吨日牛奶产能,构建“种养加销”一体化矩阵,夯实产业发展根基。越秀乳业数智赋能,以5G物联网智能化管理娟姗牛特色奶源,抢占高端市场。

3 存在问题

3.1 奶价持续下滑,成本逐步攀升

甘肃省奶业正面临“价格跌、成本涨”的双重困境,行业生存压力持续加剧。甘肃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调研显示,自2022年10月起,甘肃省生鲜乳交售价格持续走低,2024年2月跌至3.06元/kg,同比下降21.3%,而饲料、人工及环保成本推高生产成本至3.5~4.5 元/kg,90%以上养殖场亏损,中小牧场被迫转产或淘汰奶牛[11]。

3.2 奶业产能过剩,供需矛盾加剧

近年来,甘肃省原料奶行业加速扩产,牛奶产量持续增长。奶牛存栏量较2021年增长超30%,但消费受经济下行、人口负增长抑制,生鲜乳过剩,供需矛盾由阶段性转为持续性。如酒泉市虽拥有良好的奶产业发展自然条件,但本地加工能力弱、养殖规模小,全市80%乳品依赖外调,产业结构失衡凸显[12]。

上一篇:中国羊产业现状分析与未来发展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