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0-10 点击: 次 来源:今日畜牧技术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导读: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成书后,由于战乱而失散,后经晋代王叔和整理、编次,至宋代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 两书使《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更具体地结合起来,奠定了我国的临床医学理论,即“辨证论治”的基础。 这为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成了后世医者必读的重要著作,并被列为中医学经典著作。 【正文】 笔者根据《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对辨证论治、组方用药的具体运用,结合后世的药物学、方剂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采用对照、比较、推理、归纳、综合分析的方法,研究其对药组合的规律、法则、原理和应用,以便帮助同道进一步学习张仲景的理法方药,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医学。现将其对药配伍规律和法则阐述如下。 1、同类药物相配伍,提高药物原有功效。 针对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施治张仲景的这种配伍方法应用甚广,但是这种方法并不是任意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药物的机械拼凑,而是根据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势、病程,结合药物的性味、归经、功能,有选择地通过一定的配伍而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从而达到适合病情、增强疗效的作用。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通过这种合理的配伍所组成的对药,绝不是药物原有功效的机械相加,而是发挥了两药各自所不能达到的药物功效。这类对药的组合基础,一般有以下三个方面。 (1)以性味相同为基础:依据药物的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及涩、淡等性味加以组合,是提高药物功效的途径之一。如黄芩、黄连两药均味苦,性寒,相伍之后,清热泻火以解毒,清热燥湿以止痢,清热凉血以止血;人参、白术两药均味甘、苦,性温,相伍之后补脾益气生津;干姜、附子两药均味辛,性热,相伍之后回阳救逆,温中祛寒,温经止痛。此类对药相伍的关系,均属于药物配伍中的相须关系。组合的结果,临床疗效比较明显和突出。 (2)以归经相同为基础:“归经”是金代张元素提出的。他在《珍珠囊》一书中,几乎对每味药都注有“归某经”字样。他认为,药物各归其经,则力专而效灵。所以,从归经的角度认识探讨张仲景的药物组合规律,是了解其对药组合规律的主要途径之一。如紫菀、款冬花同归肺经,润肺化痰,止咳平喘;水蛭、虻虫同归肝经,活血化瘀,消癥破结;芫花、甘遂、大戟同归肺、脾、肾三经,攻逐水饮等。 (3)以功能相似为基础:功能相似为基础亦是张仲景配伍的主要依据。如麻黄、桂枝均是解表之品,两者相伍,相须为用。麻黄重在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桂枝重在强壮心阳,温通经脉,解肌发汗。麻黄得桂枝之佐,发汗之力倍增。若单用麻黄则发汗力弱,单用桂枝则无发汗之功。大黄、芒硝均是清热泻火、攻积导滞之良药。大黄直降下行,攻积导滞通便;芒硝润燥软坚,能使坚硬之便变软。两药配合,互相促进,从而使泻火导滞通便功能大为增强。 2、异类药物相配伍,治疗阴阳、气血、升降、开合失调和寒热、虚实相兼证。 中医学把人体看成一个以脏腑为核心的有机整体,把人体和自然界一切事物都看成是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因此,虽然疾病的发生、发展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就其病理过程来讲,总不外乎阴阳失调、邪正消长、升降失常三个方面。阴阳失调是体内阴阳、气血、营卫等失调的总称,是一切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邪正消长也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它决定着疾病的发展、变化与转归;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亦可说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这三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但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以一种病理变化为主,其他则处于次要地位。张仲景在组药过程中,根据疾病的病理变化,应用性味、归经、功能完全不同的药物相配伍进行治疗,其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表里、上下药物相配伍,治疗表里同病、上下同病: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经常可见两个不同部位同时发生病变。常见的是表病及里、表里同病、里病及表和上下同病。此时,常需应用两个部位同治的法则。如风寒束表,肺胃郁热的证候,则需要以麻黄和石膏相伍。麻黄发汗解表散寒,使表邪尽散;石膏清热泻火,使肺胃郁热得清。“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证为胸膈有热,腹中有寒,用栀子苦寒清胸中之热,干姜辛热温肠胃之寒,共使阴阳得和,上下病消。 |
上一篇:氟尼辛葡甲胺的药理与用法用量
下一篇:没有了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