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动物诊疗 > 猪病防治 > 文章

猪流感的诊断与防控

时间:2025-09-26    点击: 次    来源:今日养猪    作者:李傲楠 - 小 + 大

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快速发展,猪群密度增加和饲养环境复杂化,导致呼吸道疾病发生频率不断升高,已成为制约生猪健康养殖和提升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猪流感具有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的特点,虽病死率较低,但可通过继发感染加重病情,显著影响猪群的生长性能与饲料转化效率,同时存在潜在的跨物种传播风险,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威胁。当前,在病毒不断变异的背景下,传统防控方法面临严峻挑战,系统性地识别并干预其诱发机制,构建多层次、协同化的防控体系成为关键。笔者围绕猪流感的主要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切实可行的防控对策,为实际养殖生产和疾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与操作路径。

1、发病原因

1.1 饲养环境条件恶劣

不良的饲养环境是导致猪流感高发的重要诱因。在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下,猪群个体间接触频繁,病毒传播效率显著提高。若圈舍通风不良、空气湿度偏高,则更容易造成气溶胶中病原体聚集,从而加剧呼吸道疾病的暴发风险。同时,冬春季节若保温设施不完善,昼夜温差大,容易引起猪只冷应激反应,使其呼吸道黏膜功能受损,为病毒侵入提供便利条件。

1.2 饲料与营养管理不当

营养因素直接影响猪只的健康状态与免疫防御能力。不均衡的日粮构成,蛋白质和能量比例失调,或长期使用霉变、含毒素饲料等,均可破坏猪只的肠道微生态与免疫平衡,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水源不清洁或供水不稳定也会使猪群处于亚健康状态,从而增加对猪流感病毒的易感性。

1.3 管理措施不规范

养殖场在生产管理中若缺乏生物安全意识,常因操作失当诱发猪流感暴发。例如,引进外来猪只未进行严格的隔离检疫,或疫苗接种程序不规范,未能实现有效免疫覆盖,都可能造成免疫漏洞。此外,运输过程中未落实消毒措施,也易将外来病原带入,从而引发猪群感染和快速传播。

1.4 应激因素持续存在

应激反应是导致猪群发病的重要内因。猪只在经历断奶、转群、运输、天气剧烈变化等应激事件后,常表现出免疫抑制状态,易引发潜伏性感染或外源病原的迅速复制。特别是在寒冷季节,温度易出现骤变,不仅会降低猪的抗病能力,也会增强病毒在环境中的生存稳定性,从而加剧传播风险。

2、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猪流感的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急性和群体性特征,发病初期多以体温突然升高为主要症状,随后快速出现呼吸系统异常。其症状受猪只日龄、健康状况、感染毒株类型及是否存在继发感染等多因素影响,因此表现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2.1 临床表现

典型病例多表现为体温骤升至40.5~41.5℃,伴随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咳嗽和喷嚏频发,部分猪只出现眼鼻分泌物增多,常为黏液性或混有血液。病猪呼吸急促,呈明显的腹式呼吸,尤其在圈舍温差波动较大的季节,症状更为明显。重症病例可表现为站立不稳、肌肉僵直,甚至出现共济失调。若为妊娠母猪感染,可能导致流产或产下虚弱仔猪。在没有继发其他病原感染的情况下,大部分猪可于7~10d内恢复,但若伴发支原体、胸膜肺炎或副猪嗜血杆菌病等疾病,病情往往复杂,病死率显著升高。

2.2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病猪的鼻腔和气管黏膜明显充血、水肿,支气管内容物为泡沫状黏液,肺尖叶、心叶及中间叶普遍呈现不规则对称的病变,切面如鲜牛肉状,质地坚实,伴有肺膨胀不全及间质水肿。肺门及纵膈淋巴结肿大、充血明显,部分病例可见心包膜纤维素性渗出,胃肠黏膜充血及卡他性炎症改变亦常见。组织学检查显示呼吸道黏膜上皮脱落,伴随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泡结构塌陷,支气管上皮坏死与增生等特征性改变。

上一篇:猪萎缩性鼻炎的病因与防治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