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12 点击: 次 来源:现代畜牧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率先部署智能分拣系统,运用 AI 视觉识别、电子秤等先进设备,将出栏均重误差控制在 ±2 公斤。在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下,中小散户也纷纷跟进,主动降低出栏体重。据农业农村部监测,8 月第 3 周,全国生猪宰前均重已降至 128.3 公斤,较 6 月初降低约 2.6 公斤,出栏生猪头均猪肉产量减少约 2.0%。出栏体重的下降,有效减少了市场猪肉供给,为稳定猪价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产能过剩问题:政策实施面临挑战的原因分析 尽管调控政策频繁出台,但生猪产能过剩的问题依然严峻,政策传导效果未达预期。这背后是供应、需求、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交织导致的复杂困境。 (一)供应端:产能去化进程面临信任困境 从数据来看,产能去化速度明显滞后于政策预期。7 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虽环比减少 1 万头,但仍高达 4042 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 3.6%。以行业平均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24 计算,每年生猪供应量将超过 8 亿头,而国内市场实际需求仅 7 亿头左右,产能过剩压力显著。 新生仔猪数量呈现激增态势。2024 年 12 月至 2025 年 5 月,全国新生仔猪同比增长 9.9%。按照 6 个月育肥周期推算,今年 6-11 月生猪出栏量将逐月增加,预计达到历史峰值。这不仅加剧了短期供应过剩问题,还预示着未来一年产能仍将维持在高位,给市场带来长期压力。 (二)需求端:消费市场疲软与替代品竞争的双重影响 猪价跌破成本线,但未能有效刺激终端消费市场的回暖。8 月,全国白条肉走货量周环比下降 5%,批发市场成交价下跌 2.3%,居民家庭采购量明显减少,餐饮业也因成本高企、需求不振而减少猪肉采购量。 与此同时,禽肉、牛肉等替代品价格持续处于低位,进一步压缩了猪肉消费市场空间。数据显示,今年鸡肉、牛肉批发均价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 8% 和 5%。在价格优势和健康消费理念的双重推动下,消费者对猪肉的需求被分流,替代效应高达 18%。 (三)市场端:中小散户的非理性行为延缓产能出清 在市场层面,中小散户 “赌行情” 的心态成为产能出清的主要阻碍。据调研,30% 的中小散户仍在压栏惜售,期待中秋、国庆等消费旺季猪价反弹,导致 8 月大猪(130 公斤以上)占比达 25%,远超政策目标 10 个百分点。 这种 “越跌越压、越压越亏” 的恶性循环,不仅加剧了短期供应过剩,还使市场库存压力急剧增加,进一步压低猪价,严重阻碍了产能去化进程。而散户在市场中的占比仍超过 40%,其非理性行为对市场的影响不容忽视。 四、减产压力下的产业变革:行业将迎来效率提升的新阶段 随着政策调控与市场出清的双重作用,生猪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减产压力虽然在短期内给行业带来阵痛,但也为长期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一场以 “效率” 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在逐步展开。 (一)政策与市场的双重调整阶段:短期、中期、长期市场格局分析 当前,生猪市场处于政策调整与市场自我修复的双重阶段,价格走势与产能调整相互影响,短期、中期、长期的市场格局逐渐清晰。 短期来看,2025 年下半年,9-10 月生猪出栏量预计增长 4%,主要原因是前期能繁母猪高存栏以及仔猪补栏积极性高涨的滞后效应。在此期间,猪价大概率在 6.5-7 元 / 斤区间波动,养殖户盈利空间进一步压缩,部分成本控制能力较弱的养殖场将面临深度亏损。不过,11 月后随着南方腌腊需求的启动,市场对大猪需求增加,价格中枢有望上升至 7.5-8 元 / 斤,为养殖户提供一定的喘息机会。 |
下一篇:没有了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