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01 点击: 次 来源:肉类食品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二、美日巨头的核心密码:供应链与产品力的双重护城河 在预制菜的全球竞争格局中,美国与日本的巨头企业凭借深厚的供应链根基与卓越的产品力,构建起难以逾越的商业壁垒,成为行业竞相学习的典范。他们的成功经验,为中国预制菜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在供应链整合与产品创新的道路上,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关键要素?让我们深入探究。 (一)美国模式:供应链深度整合,成本与效率双杀 美国预制菜龙头 Sysco,堪称供应链整合的典范。在原料采购源头,Sysco 与规模化农场签订 5 - 10 年的长期采购协议,以稳定的订单获取成本优势,成功将原料成本降低 12% - 15%。同时,借助先进的物流管理与保鲜技术,将物流损耗率稳定控制在 3.2%,极大地提升了运营效益。 在中游冷链环节,Sysco 更是大力投入。94% 的冷链车自有率,构建起庞大而高效的冷链运输网络,全程保持 - 18℃恒温运输,如同为预制菜提供了一层 “保鲜铠甲”,确保冻品解冻后新鲜度高达 98%,最大程度还原食材原本的风味。 在销售端,Sysco 实施全渠道覆盖战略。商超渠道凭借广泛的线下布局,占据销售额的 36.8%,牢牢把握线下消费群体;电商渠道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占比达 26% 且快速增长,不断拓展线上市场。在客户结构方面,B 端餐饮占比 60%,为众多餐厅、酒店提供一站式食材解决方案,助力餐饮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C 端家庭占比 40%,满足家庭便捷烹饪的需求。这种多元化的渠道与客户结构,使 Sysco 在面对市场波动时,具备极强的抗风险能力,始终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二)日本经验:极致产品力 + 政策护航,从 “能用” 到 “爱用” 日本预制菜巨头日冷集团,将产品力发挥到极致。在研发投入上,日冷毫不吝啬,研发费用率常年保持在 7.3%,在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其明星产品 “正宗炒饭”,是历经 20 年不断改良的成果。通过创新的 250℃热风炒米技术,使每粒米饭吸水率达到 180%,颗颗饱满,口感无限接近现炒,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优质产品,连续多年位居品类销量榜首。 政策扶持也为日本预制菜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1954 年,《学校供餐法》强制中小学引入预制菜,为行业开辟了稳定的 B 端市场,使预制菜走进校园。1965 年,《冷链建设补贴政策》出台,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30%,助力冷链物流快速发展,为预制菜的保鲜运输提供保障。2021 年,《食品卫生法》进一步细化预制菜加工标准,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流程溯源体系,让消费者放心食用。 在场景细分创新方面,日本预制菜企业同样走在前列。针对 “一人食” 的单身经济趋势,推出 150g 小份装预制菜,分量适宜,避免浪费。开发微波炉即热拉面、自贩机加热卤肉饭等便捷形态,满足消费者在不同场景下的即时需求。这些贴心的创新举措,使预制菜更贴合消费者需求,C 端复购率高达 45%,成功培养出一批忠实用户。 三、中国预制菜的痛点:从 “野蛮生长” 到 “瓶颈突围” 中国预制菜行业在历经数年的快速发展后,虽已取得显著成绩,但在供应链、产品力与渠道布局等关键方面,仍面临诸多困境,亟待突破。以下我们深入剖析这些痛点,并探寻解决之道。 (一)供应链短板:成本高、损耗大、标准化难 上游依赖采购:我国预制菜企业原材料自给率普遍较低,以国联水产为例,其原材料自给率不足 30%,过度依赖外部采购,导致企业极易受到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2023 年,三文鱼价格大幅波动,国联水产净利润随之暴跌 97%,从盈利状态迅速陷入亏损境地。 冷链缺口明显:冷链物流是预制菜的关键保障,但目前我国冷链车自有率仅 35%,与美国、日本等国存在较大差距。冷链基础设施的薄弱,致使预制菜在运输过程中损耗率高达 8%,是日本的 2.5 倍。2024 年,某头部预制菜企业就因冷链故障,导致价值 1.2 亿元的产品报废,遭受重大损失。 |
下一篇:没有了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