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12 点击: 次 来源:现代畜牧网 作者:豆包 - 小 + 大
除临床症状外,血清学检测结合 PCR 技术是确诊猪细小病毒病的重要方法。血清学检测可检测猪体内是否存在针对猪细小病毒的抗体。猪感染病毒后,免疫系统产生相应抗体,通过检测抗体可判断猪是否曾感染猪细小病毒。但血清学检测只能提供初步诊断信息,无法确定猪是否正在感染病毒。PCR 技术则可直接检测猪体内是否存在猪细小病毒的核酸。采集猪的血液、组织等样本,提取其中核酸,利用 PCR 技术进行扩增和检测,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可确诊猪感染猪细小病毒。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能快速、准确诊断猪细小病毒病,为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六、细小病毒病免疫策略:疫苗是关键 面对猪细小病毒这一养猪业的 “隐形杀手”,疫苗免疫是防控核心措施。但并非 “一刀切”,需根据不同猪群特点和感染压力,精准调整免疫程序,为每类猪群制定适宜的免疫方案。 公猪免疫程序明确。6 - 7 月龄时进行首次免疫,为年轻公猪构建第一道免疫防线。间隔 6 个月后进行加强免疫,巩固免疫效果,提升公猪免疫力。此后每年进行一次免疫,定期维护公猪免疫力,确保其有效抵御猪细小病毒侵袭。 后备母猪免疫同样关键且需精细规划。常规程序下,5 月龄(150 日龄)时进行首免,开启后备母猪免疫保护。6 月龄(180 日龄)进行二免,强化免疫效果,使其在进入繁殖期前具备足够免疫力。然而,实际养殖情况复杂。若后备猪至 210 日龄 PCR 检测呈阳性,可能是免疫滞后,常规免疫时间无法覆盖野毒早期感染窗口;也可能是野毒感染压力过大。针对此情况,需及时调整策略,将首免时间提前至 4 月龄(120 日龄),缩短免疫空白期。同时增加抗体监测,定期评估免疫效果,保障后备母猪免疫力。 经产母猪免疫程序根据胎次和感染压力区分。三胎内的母猪,在配种前 2 周进行免疫,确保受孕前具备良好免疫力,为胎儿健康发育营造安全环境。处于高感染压力场的经产母猪,仅配种前免疫不足,还需在产后 15 天追加免疫,实施 “跟胎免疫” 策略。紧密跟随母猪繁殖周期,在关键节点提供免疫支持,确保其在整个繁殖过程中抵御猪细小病毒侵害。 除针对不同猪群的免疫程序外,综合管理措施也是防控猪细小病毒病的重要环节。对于 210 日龄检测呈阳性的后备猪,需进行隔离处理,防止病毒传播。同时检测其病毒载量,若持续排毒,表明感染严重,为避免威胁整个猪群,应果断淘汰。 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必不可少。定期对猪舍、工具等进行全面、彻底的环境消毒,消除病毒生存空间,阻断机械传播途径。选择合适消毒剂,严格按照消毒流程操作,确保消毒效果。例如,可选用过氧乙酸、戊二醛等高效、广谱消毒剂,对猪舍地面、墙壁、栏杆、食槽、水槽等进行仔细喷洒和擦拭,不留死角。 还需结合蓝耳、圆环等疫苗防控混合感染。猪细小病毒常与其他病毒如蓝耳病毒、圆环病毒等混合感染,使猪群健康状况恶化。因此,应采取联合免疫策略,同时接种多种疫苗,构建全方位免疫防护网。接种疫苗时,注意疫苗选择、接种时间和接种方法,避免疫苗间相互干扰,确保每种疫苗发挥最大免疫效果。 七、后备猪 210 日龄阳性分析与对策:早发现早应对在猪细小病毒病防控过程中,后备猪在 210 日龄(约 7 月龄)采样检测呈阳性的情况,为养殖户敲响警钟。这一现象背后存在诸多复杂因素,需深入分析,以便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免疫程序滞后是导致后备猪 210 日龄阳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常规免疫程序中,5 - 6 月龄才进行免疫,可能无法覆盖野毒早期感染窗口。猪细小病毒在猪群中广泛存在,后备猪生长过程中可能早期就接触到病毒。常规免疫滞后,使后备猪早期缺乏足够免疫力,无法抵御病毒入侵,导致感染。部分猪场对后备猪免疫时间安排不合理,未充分考虑野毒感染风险,导致后备猪免疫前已感染猪细小病毒,210 日龄检测时呈阳性。 疫苗保护效力不足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同品牌和种类的疫苗,保护效力存在差异。若选择的疫苗质量不佳或免疫原性不强,无法有效激发后备猪免疫反应,使其无法产生足够抗体抵御病毒侵袭。部分疫苗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工艺不完善、抗原含量不足等问题,影响疫苗保护效力。养殖户选择疫苗时需慎重,选择经市场验证、保护效力高的疫苗,如大华农 CG - 05 株等高效灭活疫苗。该疫苗经严格研发和生产工艺,能有效激发猪的免疫反应,产生足够抗体,为猪群提供可靠保护。 |
上一篇:非洲猪瘟防控全攻略
下一篇:没有了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