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病新挑战:病毒性免疫抑制病崛起 近年来,我国生猪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进程显著加速。以 2022 年为例,全国生猪出栏量达 69995 万头,猪肉产量为 5541 万吨,同比增长 4.6%,规模化养殖占比从 2017 年的 46.9% 提升至 2022 年的 65.1%。如河南南阳内乡县余关镇大花岭村的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21 栋楼房猪舍布局规整,年出栏量可达 210 万头。 然而,在行业蓬勃发展的表象下,猪病毒性免疫抑制病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隐患。随着养殖规模扩大与养殖密度增加,猪群健康问题逐渐显现,病毒性免疫抑制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养殖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此类疾病对生猪免疫系统具有极强的破坏力。感染后,猪的免疫细胞活性大幅降低,免疫应答功能受到严重抑制,机体防御体系出现漏洞,致使低致病性致病原易于侵入,甚至弱毒疫苗也可能引发感染发病。此外,感染病毒性免疫抑制病的猪极易出现多种疾病混合、并发或继发感染的情况,极大地增加了治疗难度。 猪病毒性免疫抑制病已成为生猪养殖业发展的阻碍,严重影响养殖效益与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入了解这类疾病的危害、诱发因素及常见类型,并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已成为当务之急,这不仅关乎养殖户的经济利益,也关系到整个生猪养殖业的未来走向。 二、免疫崩塌:猪病毒性免疫抑制病的危害 1、病毒暗箭:传染性因素诱发免疫危机 在猪病毒性免疫抑制病的诸多诱发因素中,传染性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其中病毒性传染病的影响尤为突出。例如猪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在猪群中传播广泛,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2、猪蓝耳病:病毒界的 “伪装大师” 猪蓝耳病,学名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该病毒具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传播迅速。其主要侵害猪的呼吸系统和生殖系统,母猪感染后常出现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等繁殖障碍问题,新生仔猪死亡率可高达 80% 以上;育肥猪则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生长速度显著减缓。 蓝耳病病毒难以防控的原因在于其极易变异,毒株种类繁多,这给疫苗研发和防控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此外,该病毒可导致持续感染,病毒血症持续时间长,感染猪长期带毒、排毒,在猪群中循环传播,防不胜防。蓝耳病病毒还会特异性攻击猪的免疫系统,尤其是肺泡巨噬细胞,导致巨噬细胞破裂、溶解,数量急剧减少,淋巴细胞衰竭,猪的免疫功能遭到严重破坏,进而引发严重的继发感染,猪瘟、链球菌病等疾病乘虚而入,使病情恶化。 3、猪圆环病毒病:悄无声息的 “破坏者” 猪圆环病毒病,特别是由猪圆环病毒 2 型(PCV2)感染引发的疾病,对猪的免疫系统具有抑制作用。PCV2 主要攻击猪的免疫细胞,抑制其增殖,降低 T 淋巴细胞和 B 淋巴细胞的数量,导致猪的免疫应答功能缺失,无法有效抵御病原体入侵。 感染 PCV2 的猪常表现为生长迟缓、消瘦、呼吸困难、贫血等症状,且易与其他病毒或细菌混合感染,如猪蓝耳病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链球菌等,使病情更为复杂,治疗难度加大。PCV2 在自然界广泛存在,阳性检出率在 20% - 80% 之间,传播途径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和胎盘垂直传播,给养猪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4、无形杀手:非传染性因素的潜在威胁 除传染性因素外,非传染性因素在猪的养殖过程中也不容忽视,它们是猪病毒性免疫抑制病的重要诱发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