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动物诊疗 > 牛羊病防治 > 文章

牛口蹄疫的诊断与防控

时间:2022-04-24    点击: 次    来源:东北农业大学    作者:高明春 - 小 + 大

1.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发生于牛、羊、猪等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口蹄疫列为需要上报的多物种共患性传染病,一旦暴发,所有感染和接触的动物都必须宰杀和无害化处理,经济损失巨大,严重危害备牧业的健康发展以及相关产品的对外贸易,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具有深远的影响。口蹄疫以高热及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等组织发生水疱、溃烂为主要特征。

1.1 病原特点

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属于小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口蹄疫病毒具有较高的遗传和抗原变异性,根据病毒在动物中引起交叉保护能力的不同,分为A、O、C、Asia1、SAT1、SAT2和SAT3 7个血清型。口蹄疫病毒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变异性,流行强度与病毒株、宿主等多种因素有关。当前我国口蹄疫流行毒株以O型和A型为主,曾引起大流行的Asia1型自2009年起在中国境内已检测不到,消灭口蹄疫的一个主型代表我国的口蹄疫防控取得了第一个里程碑式的胜利。

口蹄疫病毒在病畜的水疱液、水疱皮内及其淋巴液中含毒量最高,在病畜的乳、尿、泪、涎水、粪便及各脏器中均含有一定量的病毒,确诊鉴定时优先采集水疱液、水疱皮。口蹄疫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自然条件下,感染病毒的组织和污染的饲料、饲草、土壤等可保持传染性达数周至数月之久。本病毒对酸、碱敏感,2%~4%的氢氧化钠、3%~5%福尔马林溶液、0.2%~0.5%过氧乙酸、5%次氯酸钠、5%的氨水等均为较好的消毒剂。

1.2 诊断要点

口蹄疫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特点一般即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的病原学诊断,可参见口蹄疫诊断技术国家标准(GB/T 18935- 2003)。

症状上表现最显著的是口、舌、蹄处出现水疱,流涎不止,随后出现大面积溃疡。犊牛患病时,水疱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和心肌麻痹,死亡率高。病牛体温可高达40~41 ℃,精神菱靡,食欲减退,1-2 d后很快就在唇内、齿龈、舌面、颊部黏膜出现水疱,同时或随后蹄趾间、蹄冠部柔软皮肤及乳房皮肤红肿、疼痛、迅速发生水疱,水疱经一昼夜破裂形成红色糜烂。蹄部疼痛造成站立不稳、跛行甚至蹄壳脱落,乳腺水疱可引起乳腺炎,泌乳量减少,甚至停止泌乳。

实验室诊断上病毒分离鉴定为金标准,但不适用于现地使用,基于核酸与非结构蛋白抗体的检测方法常用于口蹄疫感染的诊断,常用的商品检测试剂有采集牛水疱皮与水疱液、口—咽液(O-P液)、溃疡、痂皮等材料检测核酸,采集血清后使用固相竞争、液相阻断或ELISA等方法进行抗体与定型检测。注意,此病为高度烈性传染病,疑似口蹄疫的诊断需慎重,要报备当地疫控部门按国家法规处置。

1.3 预防和控制(治疗)措施

历史上我国曾多次发生口蹄疫,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出始终实行“免疫存活”模式的强制免疫政策,形成了免疫预防为主结合偶发扑杀的防控策略,现已取得消灭Asia1型的阶段成果。市场上常用的疫苗主要为灭活疫苗,牛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浓缩疫苗引起的应激反应小,产生较长的免疫期,免疫效果较好。一般口蹄疫疫苗分别于春、秋两季各免疫一次,首免动物需要加强,即免疫1个月后再加强免疫1次,并且免疫后需要21天采用液相阻断或固相竞争方法监测口蹄疫的免疫效价。

口蹄疫防控的总原则是首先做好免疫预防,规模化牛场要高度重视,做好卫生防疫、生物安全等综合防控措施。牛场的选址要符合动物防疫条件,设计规划合理;开展科学免疫,定期进行抗体水平监测并及时补免;加强疫情监测及预警,建立疫情报告制度;注意引种安全,禁止从疫区进口动物及其产品并加强入境检疫;加强动物饲养管理,提高动物抗病能力;强化病害动物的无害化处理:限制奶牛场人员、运输车辆及用具的流动;健全消毒卫生制度,强化消毒控制措施,减少病原微生物等各种因素对畜群造成的影响,降低疫病发生风险。

上一篇:牛出血性败血症的防治

下一篇: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与防控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