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论坛 > 综合篇 > 文章

王中:我对当下畜牧业的几点看法

时间:2022-03-01    点击: 次    来源:谋易智造    作者:王中 - 小 + 大

一、收储没多大的意义
  收储的本质是政策调控,通过一些手段来影响市场。主要是为了解决两个问题,达到两个目的:第一,猪肉价格大起大落的问题。是从维护市场稳定的角度,调控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角度,所以,低吸高抛;第二,保护养猪人生产积极性的角度。当然,这两者之间是正相关的。
  收储政策的出台,从有关部门的初衷上来讲是好的,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干预市场的做法,并未发挥实际作用,反而干扰了市场。因为,除了“有关部门”这只有形的手,还有“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影响市场,“扰乱”和“对冲”了政策调控的预期。
  举个例子。2019-2020那么缺猪肉,“市场”这只手反而在压库、待价而沽,等着春节大赚一把。有消息显示,双汇在2021年,至少有8万吨从美国(“自愿”)高价买来的猪肉存放在库里,造成实际上的巨大损失。这批猪肉高价的时候没卖,想赚钱,但在低价的时候又不得不卖,等于在市场最需要收储的时候放出去了。假定“有关部门”一次收储两万吨,这八万吨足以对冲掉四次这样的收储。所以,收储并没有发挥什么实际意义,最多只是证明“有关部门”做事了,效果怎么样?大家都看着呢。我记得第一次收储是2009年,至今近13年了,13年的时间还不足以证明吗?
  现在猪价低,原因是产能过剩。只要不是有效的去产能,猪价就没个好。但现在又传出要收储了,这只能让想去产能的猪场继续观望,拉长周期的底部,还有什么好处?所以,发布真实的数据,及时有效的预警,远比收储更有意义。
  二、猪周期的逻辑变了
  有人统计,21世纪以来,我国共出现了五次猪周期。因为出现了五次,大家就从中找到了一些规律,并把这些规律当作预判未来的依据之一。这就是经验使然,当然,在过去的五次猪周期中,经验让一些人成功利用了周期,多赚到了钱。
  我想说的是,每一次所谓的周期,其实都是后来“总结”出来的,而非“预判”出来的。形成猪周期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实是“赚钱效应”和“亏本效应”。简单的说,赚钱了,就使劲扩大产能,然后导致产能严重过剩-亏本-去产能-涨价-赚钱-再扩产-产能又过剩,周而复始。
  这一次为何产能扩张速度史上第一?因为2019年以来的赚钱效应史上第一。那按照以往的逻辑,现在亏损效应也是史上第一(指大型养猪企业),是不是去产能的速度也应当是史上第一?只要去产能的速度也是史上第一,那么,迅速反弹就该来了。
  这就是经验主义。可惜的是,虽然亏钱的额度是史上第一,但掌握了相当产能的大企业去产能的速度并不快。大部分的头部企业(除了正邦以外)并不打算去产能,至少是要保持2021年的出栏量。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养猪头部企业在2022年的出栏量肯定要超过2021年。如果去产能的速度上不来,而打不死的“小强”们又打算跟集团企业死磕,那谁去产能呢?能去多少产能?至少从现在来看,去产能的速度不理想,除非“非瘟”的强病毒再次泛滥成灾,造成大量猪只死亡,而非便宜一点卖掉。
  按照以往的经验,旧逻辑没问题,但现在形势变了,所以,这一轮的猪周期还充满着巨大的变数。但从已经过去的情形来看,盈利期就比过去长了一年,不知道亏损期会不会也这样?
  我个人的看法,从2018年非瘟爆发后,前五轮猪周期总结出来的逻辑不好用了。因为前五轮的养猪主体是散小养殖户,而现在是规模企业;前五轮的产能是“非永久产能”,是简陋的设施为主;而现在,新增的产能大部分是“永久产能”,上千座高大上的楼房,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头出栏量的“聚落”、“综合体”。基本条件变了,逻辑必然变化,老经验必然也不好用了。

三、要重新理解“产能”

产能指生产能力。也就是指在计划期内,行业(企业)参与生产的全部固定资产,在既定的组织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者能够处理的原材料数量。产能是理论值,产量是实际值。我认为,这个解释,并不完全适合今天的养殖业,尤其是养猪业。很多人认为产能就是“能繁母猪”的数量,这本身也是误解,至少是不全面。

上一篇:未来养殖业的四大变化,个体标准化养殖是主力军

下一篇:饲料价格上涨对畜牧养殖盈利的影响分析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