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位于欧洲中部,面积为35.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江、浙、沪、皖四个省市面积总和),人口为8200多万。地势北低南高,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比较适合农业生产。德国是欧洲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农业也较为发达。德国人对猪肉比较钟爱,德国农民对养猪生产也一直比较重视。 在德国,养猪业不仅在畜牧业中占重要地位,德国也是当今世界继中国、美国之后的第三大养猪国。2009年,德国猪肉产量 525 万吨,是禽肉、牛肉和羊肉产量之和的 2 倍,占德国肉类总产量的 80%左右。德国人均年消费猪肉 40 kg。德国养猪业不像奶牛、肉牛生产那样得到政府多方面的补贴,但发展依然迅速。 1. 规模高效的养猪业 德国养猪业的基本形式是以家庭农场为单位的适度规模化生产和较大规模的工厂化饲养。总的发展趋势是无论中小型或大型养猪场,都在向规模化发展。一方面,养猪场数量在减少, 2000 年时,德国养猪场数为 14.1 万家,但到 2010 年则只有 5.9 万家;另一方面,每个养猪场的养猪的头数逐年增加,因此,全国生猪饲养量每年仍在持续增长。德国以农场为单位的适度规模生产,猪的饲养规模以 1000-1200 头居多;较大规模的工厂化养猪则以年出栏 5000-10000头居多。 在德国养猪业发展中,为了实现养猪高效益化,首先,推进了规模化发展,利用规模化生产和经营,以获得较高的规模效益。其次,以州为单位,在 1 个州的范围内,养猪场之间有了明确的分工协作和专业化生产,形成了种猪场、商品猪场和自繁自养场不同的结构层次,确保了每一养猪场的专业化生产和资源的高效利用。第三,推动养猪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德国养猪场,普遍圈舍标准,设施先进,饲养规范,环境优良,猪群健康。在养猪生产管理上,利用现代设施和技术,实现了饲喂自动化,猪每天的进食量由计算机控制,根据不同生长期和生产性能对猪进行定时、定量喂养;粪污清理是机械化和自动化,保持了猪舍内小环境的稳定。这些先进的饲养管理措施,确保了猪生产潜力的发挥和生产性能的稳定,养猪的劳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在德国,1 个5000头育肥猪场,只需要 1 个劳动力就可完成饲养管理工作。 2. 健全的育种和繁育体系 虽然德国养猪业主要的饲养品种有长白、大白、杜洛克和皮特兰,都是世界上公认的优良品种。但德国仍十分重视猪种的选育和改良,采用系统科学培育,培育出了去应激基因的皮特兰猪种。 德国猪的金字塔繁育体系健全而且完善,主要分为三大组群,第一组群是长白、大白、杜洛克、皮特兰原种猪繁育场;第二组群是种猪繁殖场;第三组群是商品猪育肥场。在德国,商品猪场饲养的母猪几乎全部是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来配种,配种的精液全部由种猪饲养中心统一提供,提供精液的种公猪全都是通过性能测定的,不参加性能测定的种公猪不能供应精液。由于饲养品种优良和饲养方法科学,德国育肥猪的产肉性能良好,育肥猪日增重平均可达 900 g,饲料报酬达 2.5:1,胴体瘦肉率在 60%以上,160 日龄可以达到 110 kg 体重;母猪繁殖性能良好,平均每头可繁母猪年可提供断奶成活仔猪数 25 头以上。 3. 完善的服务体系 德国养猪业的健康高效发展,与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经营服务体系和疫病防控体系密不可分。 (1)技术服务体系 技术服务是由德国的农业研究机构和技术推广机构来完成,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综合研究猪的饲料与营养、配合饲料的配方,并将这些研究成果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在养猪场实现转化;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对饲料原料、配合饲料等营养成分和组分的检测分析,为养猪场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帮助养猪场不断提高生产水平和养殖效益。 (2)经营性服务 经营性服务由合作社和协会来完成,养猪合作社与养猪协会的作用和服务内容有所不同。德国的合作社是从养猪和乳制品行业开始的,养猪合作社主要是开展种猪育种、生猪饲养、屠宰、市场营销、检疫防疫、猪舍建设、动物福利等各方面的协调和组织实施,从而使生猪产业供种、饲料、养殖、加工、营销各环节主体,互相渗透,互为股东,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养猪协会则由养猪场、猪屠宰加工场和与养猪有关单位组成,协会的服务更多地体现在争取政策、宣传行业、制定发展规划和促进合作等方面。具体地讲,一是协会是养猪行业的代言人,代表养猪行业与相关政府部门对话,最大限度地保障养猪者、生猪屠宰加工者和猪肉消费者的利益;二是参与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养猪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三是研究新的服务项目,为养猪者提供更全的服务;四是进行产业内部整合,推动养猪产业的养加销一体化,促进生产、加工、销售和消费等环节的协调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