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旅融合富百姓 随着热播剧《我的阿勒泰》的大火,剧集拍摄地新疆阿勒泰地区的自然美景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当地开启治愈心灵之旅,阿勒泰地区的布尔津县也完美承接了此波旅游热度。 作为阿勒泰地区的畜牧大县,当大批游客涌入,布尔津县如何平衡养殖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若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畜牧业如何兼顾?人手又从何而来? “城市人来新疆草原就是想看看美景,体验体验草原生活,吃吃美食,那就让这些东西都融合起来,让草原畜牧业成为旅游的一部分。”布尔津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 为了实现草原畜牧业和全域旅游的有机结合,布尔津县充分挖掘主要公路沿线生态草场资源的旅游观光功能作用,在玉什塔斯片区、通克片区、阿克库亚恩片区、布喀公路旅游沿线的夏牧场建设草原生态牧场,带动牧民组建合作社、家庭牧场,发展牧文旅产业。 今年国庆期间,阿勒泰地区突如其来的暴雪打乱了不少游客的行程,在布尔津县也格孜托别乡克孜勒托盖村,牧民特辽别克·托克依似乎对恶劣天气并不担忧。 “几年前,县里打造生态牧场我便开了这家牧家乐,由政府统一建毡房,配套了公共厕所、电、水、暖、排水等基础设施,即使下大雪,游客们也无后顾之忧,能尽情享受雪后风光。”特辽别克说,他家牧家乐所在的铁尔沙汗生态牧场,以前由于牧民养殖量逐年增加,草场严重超载,继而引发植被稀疏、土地沙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后来全县通过草畜平衡、禁牧减畜等多项措施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牧民们逐渐从传统畜牧业向“暖季放牧、冷季舍饲”的生产方式转型。 现在的铁尔沙汗生态牧场植被丰茂,牛羊定量放牧,美丽的草原风光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特辽别克一家每年牧家乐也能有10多万元收入。 至于家里的牛羊,特辽别克则交给了职业代牧人进行代牧。 职业代牧人就是专业从事代牧服务的牧民,他们通过接受系统培训,掌握了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能够为其他牧民提供优质的代牧服务。 布尔津县传统畜牧业放牧模式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2000年以前,全县2900余户牧民,39.6万头(只)牲畜,这些牧民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始终延续着四季转场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一阶段的放牧户数多、比较分散,管理服务难度大,家庭产业及收入单一。 2001—2015年间,全县4250余户牧民、51万头(只)牲畜,这一阶段相继实施了安居富民、牧民定居工程,牧民游牧转场逐步转变为暖季放牧、冷季舍饲,冬牧场牧户及牲畜数量逐年减少。这个时期牧民自发代牧的情况逐渐普遍,年轻人通过外出工作来提高家庭收入。 2015年至今,全县4150余户牧民、61.1万头(只)牲畜,联组联户放牧、自由代牧、传统放牧等多种方式并存。随着该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牧旅矛盾、草畜矛盾等问题凸显,但是牧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代牧市场也逐渐成熟。 在这样的背景下,布尔津县开始大力推广职业代牧人制度。 “我们以行政村承包的天然草场为单位,从每5~10户牧民中选出1名作为职业代牧人,经过培训审核,合格后发放‘职业代牧人’证书。职业代牧人持证上岗,为牧民提供饲养、防疫、转场等一系列服务。”布尔津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职业代牧人按照短期代牧100元/月/头牛、20元/月/只羊的标准收取费用,5个月的短期代牧结束后,人均代牧收入可达5万元以上。 现如今,布尔津县968户牧民实现持证上岗,推动了传统游牧方式向职业化、规范化、组织化方向发展,上山放牧户数量由4150户减少到现在的1400余户,2750余户近1万名牧民通过参与餐饮行业、经营民宿农家乐、骑乘马租赁等多渠道转移增收,经营性、工资性收入在家庭收入中的占比逐年增长。 |
上一篇:农作物秸秆离田利用的困境与对策
下一篇:西北地区饲草种植管理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