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业篇

草原畜牧业转型怎样破局?

日期:10-20 作者:佚名- 小 + 大

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需要从优良品种培育、饲草生产、饲养管理、动物防疫、产品加工流通等全环节综合考量,要形成草畜配套、种养循环、生产生态兼顾的发展模式,才能让草原更美、产业更旺、牧民更富。

家住祁连山以南的青海省祁连县牧民多杰才仁怎么都想不到,有一天,他居然跨越巍峨连绵的祁连山脉,到山北的甘肃省山丹县放牧自家的牛羊。

在一些老牧民口中,一直流传着“夏壮秋肥冬瘦春死”这句俗语,意思是放牧的牛羊在夏季长壮,秋季膘肥体壮,冬天逐渐变瘦,直至春季迎来死亡。

传统的草原畜牧业放牧牛羊,饲草料季节分配不稳定,从而导致“冬瘦春死”,继而造成养殖户经济效益损失。此外,随着近些年草原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过度放牧、草畜矛盾突出、发展方式落后和草原生态恶化等问题逐渐凸显,草原畜牧业亟待破局。

为了促进草原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启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工作。项目实施4年来,试点县由最初的15个增加到如今的27个,各地也因地制宜探索出了适合本地发展的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之路。

打开思路搞养殖

金秋九月,是收获的季节。张掖市这片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迎来丰收,待到籽粒全部归仓,地里留下的秸秆便静静等待远道而来的“顾客”。

每年10月,牛羊“顾客”们便从祁连山以南陆续奔赴而来,直到次年3—4月,再膘肥体壮地离开。

“这就是近年来在青海、甘肃两省之间创新发展的‘异地借牧’模式。”全国畜牧总站草业处处长王加亭介绍,随着“异地借牧”模式的发展,两地草原畜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绿色转型、农牧增收、民族团结、互利共赢的新路子。

统计数据显示,通过借牧,羊群仔畜成活率从90%提升至99%,牛羊养殖成本减少27%,平均每个羊单位新增纯收入68元,借牧户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农区农田租赁每亩可多增收160元以上。

在生态效益方面,“异地借牧”实现草畜空间分离,季节性转场放牧有效缓解了天然草场压力,助力草原生态修复。2024年,青海省祁连县、门源回族自治县放牧户到甘肃省农区借牧的户数416户,转场牲畜24.98万头(只)。今年,青海省海北州计划异地借牧户701户、牲畜30.89万头(只)、承租农田32.35万亩。

更重要的是,“异地借牧”推动了青甘两地资源优化配置,加强了产业合作,不仅促进了农牧民增收致富,更有力增进了两省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和友谊。

“异地借牧”是青甘两省共同推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优秀答卷。而甘肃这样一个半农半牧的省份,则给出了另一份答卷——“牧繁农育”。

在天祝藏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天祝县”)这样的高寒牧区,牛羊总存在“一年养半年长”的现象,为了打破这种“靠天吃饭”的困局,天祝县推出了“牧区繁育、农区育肥、农牧互补”模式,通过优化养殖布局,合理配置资源,让草原畜牧业焕发新的活力。

“最主要的是因地制宜,在牧业比重较大的乡镇,推广‘牧区繁育’养殖模式;在农业比重较大的乡镇推广‘农区育肥’生产模式。这种接力养殖的模式,能有效地提高牛羊的生长速度,提高出栏率。”天祝县畜牧技术推广站站长祁万祯说,通过优化种群结构,能繁母羊占比达到80%以上,肉羔生产周期从原来的6~7个月缩短至3~4个月,实现了四季均衡出栏。

适宜的品种更是养殖的关键一环。

天祝县羊产业多年来一直沿袭“毛主肉从”的生产格局,原有的甘肃高山细毛羊品种以毛用型为主,肉用性能相对较差,繁殖性能也较低,养殖效益一直不是很高。

为了提升养殖效益,天祝县从品种着手,与兰州大学合作,成功培育出我国首个适应高寒牧区的肉用细毛羊新品种——天华肉羊。

上一篇:农作物秸秆离田利用的困境与对策

下一篇:西北地区饲草种植管理现状与对策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5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