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产品能力:全场景覆盖的预制菜产品矩阵 在产品端,白羽肉鸡凭借丰富多样的预制菜产品,实现了全场景覆盖,进一步拓宽了市场空间。目前,白羽肉鸡的调理品、预制菜已超过 200 种,涵盖了家庭烹饪、外卖、团餐等多个场景。在家庭场景中,消费者可以轻松购买到速冻鸡块、鸡胸肉等预制菜,简单加工即可享用;外卖平台上,各种以鸡肉为原料的快餐、小吃种类繁多;团餐市场中,鸡肉汉堡、鸡肉卷等产品也备受欢迎。 反观白羽肉鸭,产品品类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鱼丸、鸭血等少数品类,预制菜的开发和推广相对滞后。市场上鸭肉预制菜的种类稀少,且缺乏创新性,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消费者对于方便、快捷、美味的预制菜需求不断增加,白羽肉鸭在这方面的不足,无疑限制了其市场份额的扩大。 (三)成本能力:规模化与低料肉比的成本控制优势 在成本控制方面,白羽肉鸡展现出明显的优势。白羽肉鸡产业的规模化率高达 70%,大型养殖企业通过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模式,实现了高效的生产运营。规模化养殖不仅便于集中采购饲料、药品等生产资料,降低采购成本,还能提高养殖设备的利用率,摊薄固定成本。 同时,白羽肉鸡的料肉比仅为 1.6,相比白羽肉鸭的 1.9,每生产 1 公斤鸡肉,所需的饲料更少。这意味着在饲料价格波动的情况下,白羽肉鸡受成本影响更小,盈利能力更强。而白羽肉鸭产业中,散户占比较高,养殖规模小且分散,难以实现规模化效益。在面对饲料成本上涨等压力时,肉鸭养殖户往往缺乏足够的议价能力和成本消化能力,只能承受利润被压缩的困境。 这些差距直接体现在市场表现上:2025 年,白羽肉鸡产业利润同比虽下降 15%,但仍有 60% 的企业保持盈利;而白羽肉鸭产业利润同比暴跌 120%,亏损面高达 85%。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白羽肉鸭产业若想改变现状,必须借鉴白羽肉鸡的成功经验,提升自身在渠道、产品、成本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五、破局策略:从 “规模扩张” 转向 “价值深挖”,三个方向实现突围 面对 2025 年白羽肉鸭产业的严峻形势,整个行业迫切需要寻找突破困境的方法。从以往的 “规模扩张” 转向 “价值深挖”,已成为产业实现突围的必然选择。这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政府、行业协会等多方协同合作,从产能去化、产品创新、产业链延伸这三个核心方向精准施策,重构产业发展格局,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迎来转机。 (一)产能去化:加快淘汰低效产能,重建供需平衡 产能过剩是当前白羽肉鸭产业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主动去产能已迫在眉睫。行业需将祖代种鸭存栏量控制在 5000 万套以下,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机制等手段,推动中小散户有序退出市场,从而将规模化养殖比例提升至 70%。这一过程虽然充满挑战,但势在必行。 山东、江苏等地已率先出现种鸭集中淘汰现象,9 月淘汰量环比增长 30%,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然而,要彻底缓解产能过剩的压力,仍需 3 - 6 个月的时间。在这一关键时期,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发挥重要作用,制定并执行严格的产能调控政策,防止企业盲目扩张;同时,为退出市场的中小散户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补偿,降低他们的损失,确保去产能工作的平稳推进。 (二)产品创新:从 “销售白条” 向 “打造爆品” 转变,拓展终端市场 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产品创新是白羽肉鸭产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企业应摒弃传统的 “销售白条” 思维模式,向 “打造爆品” 方向转变,通过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拓展终端市场空间。 餐饮定制化:益客食品在这方面做出了成功示范,其开发的 “火锅鸭肠”“卤味鸭掌” 等餐饮专用品,不仅满足了餐饮企业对特色食材的需求,还凭借 25% 的毛利率和 40% 的年订单量增长率,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些定制化产品的成功,得益于益客食品对餐饮市场的深入调研和精准把握,以及对产品品质和口味的严格把控。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