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禽业篇

2025年白羽肉鸭产业遭遇十年最冷寒冬

日期:10-10 作者:豆包- 小 + 大

(一)供应端:盲目扩张导致产能过剩

2025 年 1-9 月,白羽肉鸭产量同比增长 6%,达到了一个新的量级。但这一增长态势背后却隐藏着危机,实际上这已是连续第三年增速放缓。表面上看,产量的增长似乎是产业繁荣的表现,然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这背后是产能盲目扩张带来的不良后果。

追溯到 2020 年,非洲猪瘟的爆发使猪肉市场受到冲击,肉类蛋白需求出现缺口,这为肉鸭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大量资本涌入肉鸭养殖领域,祖代种鸭存栏量急剧攀升,短短三年间增长了 12%。山东、江苏等主产区的出栏量更是激增 20%。但他们未曾料到,这场疯狂的扩张并未带来预期的收益,反而使市场陷入供过于求的困境。随着肉鸭出栏量的不断增加,市场消化能力逐渐达到极限,价格开始一路下滑。养殖户们面临着肉鸭积压、销售困难的问题,增产却不增收的局面让他们倍感无奈。一位山东养殖户表示:“以前行情好的时候,鸭子一出栏就被抢购一空,现在却要四处寻找销路,价格还被压得很低,养得越多亏得越多。”

(二)需求端:消费场景单一,与白羽肉鸡差距明显

与供应端的 “火热”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需求端显得异常冷清。白羽肉鸭在需求方面的不足,在与白羽肉鸡的对比中暴露无遗。

首先,终端产品的匮乏严重制约了肉鸭的市场拓展。提及白羽肉鸡,人们会立刻联想到肯德基、麦当劳、正新鸡排等一系列成熟的餐饮品牌,这些品牌以鸡肉为主打食材,通过丰富多样的产品形式,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而白羽肉鸭除了低价白条、卤味副产品外,几乎没有知名的终端品牌,高端产品更是空白。在大街小巷,很难看到以鸭肉为主的知名连锁餐厅,这使得肉鸭在终端市场的竞争力远低于肉鸡。

其次,地域限制也是肉鸭需求难以提升的重要因素。在北方地区,由于饮食习惯等原因,消费者对鸭肉的接受度较低,肉鸭消费市场尚未完全打开。而在南方市场,虽然鸭肉有一定的消费基础,但主要依靠低价走量,产品附加值较低。2025 年,终端消费同比下降 8%,而同期白羽肉鸡的消费仅下降 3%。这一数据清晰地表明,在市场需求遇冷时,肉鸭受到的冲击远比肉鸡大。

再者,深加工滞后是肉鸭产业的又一短板。目前,白羽肉鸡的深加工率已达 40%,调理品、预制菜等深加工产品不断涌现,进一步拓宽了市场渠道。而肉鸭的深加工率不足 20%,80% 的鸭肉仍以初级产品的形式出售,附加值极低。这不仅限制了肉鸭产品的利润空间,也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购买方便快捷、口味多样的深加工食品,肉鸭产业在这方面的滞后,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四、与白羽肉鸡的显著差异:同属禽肉赛道,命运为何不同?

当白羽肉鸭产业在 2025 年深陷全链亏损的困境时,白羽肉鸡产业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以圣农发展、仙坛股份为代表的白羽肉鸡头部企业,依然保持着单羽 1 元以上的盈利水平。这种巨大的差距值得深入思考。同样是禽肉赛道,为何二者的命运如此不同?深入探究后发现,背后是在渠道、产品、成本三大核心能力上的显著差异。

(一)渠道能力:与连锁餐饮深度合作的优势

白羽肉鸡在渠道布局上,与连锁餐饮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这成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一大优势。在白羽肉鸡的销售渠道中,连锁餐饮的占比高达 60%,肯德基、麦当劳等国际快餐巨头,以及正新鸡排、华莱士等本土知名品牌,都将白羽肉鸡作为主要食材。以肯德基为例,其招牌产品如吮指原味鸡、香辣鸡翅等,每年消耗的白羽肉鸡数量数以亿计。这种紧密的合作关系,不仅为白羽肉鸡提供了稳定的销售渠道,还通过餐饮品牌的影响力,提升了白羽肉鸡的市场知名度和消费者认可度。

相比之下,白羽肉鸭在渠道上主要依赖批发流通,餐饮渠道占比仅 30%,且缺乏与大型连锁餐饮的深度合作。市面上很少见到以鸭肉为主打的知名连锁餐厅,多数鸭肉产品以白条鸭、冷冻鸭等初级形态进入农贸市场或小型餐饮门店,销售渠道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这使得肉鸭在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上远远落后于肉鸡,在市场需求波动时,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更弱。

上一篇:蛋鸡行业巨头从规模博弈到全链突围的产业变革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5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