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ASF)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发的、在猪群中具有极强传染性和高致病性的疾病。ASFV毒力极强,无论是家猪还是野猪感染后,其致死率可接近或达到100%。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未研发出安全有效的商业化疫苗或特效治疗药物。一旦猪场发生疫情,极易导致恐慌性清场和大规模扑杀行动,这不仅给养殖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还会严重威胁民生“菜篮子”工程,造成猪肉供应短缺和市场价格剧烈震荡。因此,养殖场防控非洲猪瘟的核心策略在于主动实施病原监测,及时识别病毒威胁,从而实现早期预警、精准防控和风险可控的目标。 1 非洲猪瘟病毒特征,传播途径和症状 1.1 非洲猪瘟病毒特征 非洲猪瘟病毒(ASFV)属于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是该病毒属的代表性病原体。其基因组为线性双链DNA结构,长度约为170~190 kb。成熟的病毒颗粒直径范围在175~215 nm之间,表面包裹有囊膜结构。ASFV主要在猪体内的细胞质中进行复制,尤其偏好定位于网状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该病毒的潜伏期受毒株特性、宿主状态以及感染途径等多种因素影响,通常为5~19 d,但有时可延长至21 d。 1.2 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途径 非洲猪瘟病毒(ASFV)的传播存在多种途径。一方面,可通过钝缘蜱等媒介昆虫的刺吸活动传播;另一方面,易感猪只接触感染猪或其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病毒污染的环境或物品(如饲料、饮水、栏舍、垫料、器具、车辆等)均可导致感染。 1.3 ASF的症状 ASF临床表现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猪只死亡率因感染的毒株不同而有所差异,感染高致病性毒株死亡率可达90%~100%,最急性常无明显临床症状突然死亡。中等致病性毒株在感染猪只的月龄不同而导致死亡率有所差异,成年猪的死亡率在20%~40%,幼年猪死亡率在70%~80%之间。低致病性毒株死亡率虽在10%~30%间,但会使被感染猪只渐进性消瘦,虚弱,发育迟缓,关节肿胀和皮肤溃疡等症状。急性非洲猪瘟主要症状有:体温升高;耳、四肢、腹部皮肤有点状出血;眼鼻有黏液浓性分泌物,咳嗽;沉郁厌食;可视黏膜潮红,发绀;共济失调、步态僵直瘫痪,抽搐等其他神经症状;呕吐,便秘,粪便表面有血液和黏液覆盖;妊娠母猪流产。幸存猪可终身带毒。 2 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实时荧光PCR) 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也称为定量PCR或q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简称qPCR,是一种在PCR体系中加入荧光标记物,通过持续追踪荧光信号的累积来实时监控整个扩增过程的分子检测技术。该技术通过绘制实时扩增曲线,能够实现对样本中初始模板DNA的定量分析。real-time PCR灵敏度极高,能够快速、准确地从多种样本(如猪的鼻咽拭子、血液、组织器官及环境样品)中检出非洲猪瘟病毒(ASFV)的核酸。基于这些检测结果,养殖场可及时采取精准的疫病防控与消毒措施。 2.1 实时荧光PCR需要的设备、试剂和耗材 养殖场需内设兽医实验室,并配备有生物安全柜、0.5~10 uL单道移液器、10~100 uL单道移液器、20~200 uL单道移液器、病毒核酸柱式提取试剂盒或核酸提取仪(磁珠法)和配套的核酸提取试剂盒、实时荧光定量PCR仪、研磨仪、商品化的非洲猪瘟病毒荧光PCR检测试剂盒、八连管、1.5 mL离心管、一次性乳胶手套、口罩等兽医实验室耗材。 2.2 样品采集、保存和运输 活猪样品可采集鼻咽拭子(倒入10%甘油PBS溶液保存)、无菌采集抗凝血(首选EDTA或枸橼酸盐抗凝管,不可使用肝素钠)或按常规方法分离血清5 mL。病死猪或屠宰猪样品可无菌采集脾脏、淋巴结、肾脏、肌肉等组织样品5 g。环境样品包括粪便、相关区域饲料及污水等,采集后需在2~8℃的低温环境中保存并运输至实验室,以供后续检测。 |
上一篇:非洲猪瘟抗体检测的重大意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