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价持续下行,25 家龙头企业紧急参与重要研讨 “猪粮安天下”,猪肉作为我国居民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格波动对民生和市场稳定具有显著影响。2025 年,生猪市场面临严峻挑战,价格持续下跌。9 月 10 日,全国生猪均价已跌破 6.7 元 / 斤,众多养殖户面临严重亏损。 9 月 16 日,北京召开了一场聚焦生猪产能的高规格会议,引发行业高度关注。牧原、温氏、新希望等 25 家头部猪企被农业农村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约谈。此次会议重点围绕当前生猪市场两大核心问题展开讨论:产能过剩与价格低迷。这是继 5 月发改委约谈、6 月生产调度会、7 月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后,4 个月内第四次针对产能问题的政策调控举措。会议明确提出要求:合理淘汰能繁母猪、严格控制二次育肥、精准控制肥猪出栏体重。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治礼在会上强调:“当前生猪产业正处于‘去泡沫化’的关键时期,必须有效打破‘越跌越扩、越扩越跌’的恶性循环。” 二、三大调控举措精准解决产能问题 为有效扭转生猪市场的低迷态势,监管部门推出一系列调控措施,从能繁母猪存栏量、二次育肥、出栏体重三个关键方面精准施策,力求打破产能过剩的困境。 (一)能繁母猪存栏量优化:龙头企业带头削减产能 能繁母猪存栏量是决定生猪产能的核心因素,直接影响未来 10-12 个月的生猪供应量。在此次会议上,龙头企业展示了产能去化的阶段性成果。 牧原股份作为行业领军企业,能繁母猪数量从年初的 362 万头降至 343 万头,减少了 19 万头。同时,计划年底前再减少 13 万头,目标存栏量为 330 万头,这意味着将减少 900 万头生猪的潜在供应量。此外,商品猪出栏均重从 130 公斤降至 119 公斤,并且自 6 月起全面停止向二次育肥客户销售仔猪。 温氏股份也在积极推进产能 “瘦身”。6-8 月期间,淘汰低产能繁母猪 12 万头,并禁止向二次育肥客户开具检疫票。年底前,能繁母猪存栏目标为 180 万头,较 2024 年峰值下降 15%。 在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下,政策传导效应逐渐显现。7 月,全国规模养殖场母猪淘汰量环比增长 2.1%,生猪宰前均重降至 128.3 公斤,头均猪肉产量减少 2.6 公斤,相当于每月少供应 2 万吨猪肉,市场供需结构正在逐步改善。 (二)二次育肥严格管控:有效压缩投机炒作空间 二次育肥一直是导致猪价大幅波动的重要因素。部分养殖户在猪价低位时购入标猪,进行 2-3 个月的二次育肥,待价格上涨后集中出栏,人为造成供应短缺,加剧了猪价的波动幅度。数据显示,在二次育肥盛行时期,猪价波动率从正常水平的 ±25% 扩大至 ±40%,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一周一价的剧烈波动。 此次会议明确将二次育肥纳入全国统一监测台账,对违规行为实施最高 50 万元的罚款。河南作为试点省份,政策实施后二次育肥规模环比下降 35%,运输成本因检疫票管控上涨 40%,“囤猪赌市” 的现象基本得到遏制。新希望负责人表示:“目前商品猪仅开具屠宰类检疫票,彻底切断了二次育肥的合规渠道,企业库存周期从 45 天缩短至 25 天,市场投机空间大幅压缩。” (三)出栏体重严格约束:120 公斤设定为关键标准 发改委首次将出栏体重纳入产能调控指标,明确 120 公斤为生猪出栏的合理上限,引导养殖户转变传统的 “养大猪、赌高价” 思维模式。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