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控制

贵州省开阳县畜禽粪污综合治理探索实践

日期:08-25 作者:胡远洲- 小 + 大

一是提升设施水平:针对家庭牧场生产设施不完善的现状,投入粪污治理资金928万元,为235个家庭牧场新建成积粪池1.76万立方米、堆粪棚1.14万平方米,购置安装干湿分离机100台。

二是提升治理水平:针对全县有机肥加工厂生产能力弱、液态肥利用能力弱的现状,投入粪污治理资金9559万元,补齐治理短板;新建成液体配方生物肥生产线1条,水肥一体化系统2套,有机肥加工生产线2条,年产有机肥20万吨。

三是提升利用水平:针对粪污还田还土最后“一公里”未打通的难题,安排项目资金110万元,购买粪污储存桶100个(10立方米/个)、50#粪污运输管道116千米,修建粪污还田还土“动脉”管,实现养殖场与粪污资源化利用基地有效衔接。通过项目带动,建成“奶牛+蔬菜”种养循环示范基地2个、“奶牛+茶叶”种养循环示范点1个、“奶牛+果树”种养循环示范点1个、“蛋鸡+果树”种养循环示范点1个、“生猪+蔬菜”种养循环示范点3个、“生猪+玉米”种养循环示范基地27个,规范了养殖场(户)粪污治理行为,牢牢守住了“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3、聚焦多方联动,着力提升治理效能

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部门协助,多方齐心协力、齐抓共管推进粪污治理工作。

(1)强化部门协作:县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属地乡(镇、街道)联合制定“1111”(一月一排查,一季一暗访)长效监管制度,并将制度贯穿日常工作中,以制度推进工作落实。县农业农村局、属地政府至少每月对辖区内的养殖主体进行1次排查监管,1个季度联合县生态环境局进行1次暗查,针对规模养殖场1个季度实现1次全覆盖监管,针对规下养殖场(户)1年实现1次全覆盖监管。

(2)强化监督管理:按照“分级管理、包保分片”的工作原则,规模养殖场由县农业农村局定人定场包保管理,规下养殖场(户)由属地乡(镇、街道)管理,构建了县、乡(镇、街道)两级“横到边、纵到底”的全覆盖监管网络体系,结合“1111”工作制度推进全县畜禽粪污治理工作。近5年来全县未发生重大养殖污染事件。

(3)强化主体责任: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压实主体责任,多方齐抓共管扭转企业“重生产、轻环保”的发展观念。

二、存在问题与建议

养殖主体环保意识淡薄:受文化程度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养殖主体对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粪污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生产、轻环保的现象仍然存在,没有做到粪污治理与养殖协调发展。特别是部分中小型养殖场和散养户忽视源头管理,养殖废弃物乱堆乱放,对人居环境造成影响。

粪污处理成本较高:畜禽粪污利用设施工程投资大、运行费用高,很多养殖场(如家庭牧场)存在建设后无法运行的尴尬局面,加之全县山地多、土地破碎,田间沟渠、管网、路网不完善,以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成本偏高。

粪污治理技术人才不足:家禽粪污治理专业要求高,专业人才严重短缺,加之乡镇“畜牧岗位和专业”不匹配的现象较普遍,致使工作开展所需人力保障跟不上。

1、加大粪污治理宣传力度

一是线上线下有效宣传:充分利用工作微信群、开阳县媒体、村级广播,以院坝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养殖污染的危害性,并进行粪污治理技术培训,使“种养结合、生态养殖、循环养殖”观念深入人心。二是开展教育培训:以村为单位,通过举办技术讲座、粪污治理技术视频、法律法规宣传讲解、案例警示教育等方式,提高养殖户的环保意识,大力推广高效节能生产方式,促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三是强化常态长效监管:按照已形成的“1111”长效监管机制,县、乡两级形成工作合力,加大畜禽养殖排查力度,切实做到巡查监管无死角、无盲点,及时制止发现的污染行为,严肃处理违法违规行为。

上一篇:中小型猪场消毒技术优化建议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5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