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PRRSV感染干扰天然免疫 病毒感染可通过特定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激活模式识别受体(PRRs),从而启动机体抗病毒信号传导级联反应,促进干扰素(IFN)和趋化因子等细胞因子的生成。这些先天免疫反应对于控制早期病毒感染及启动适应性免疫系统至关重要。RNA病毒感染后,病毒RNA通过RIG-I样受体(RLRs)或Toll样受体(TLRs)被识别,触发一系列信号传递,激活转录因子IRF-3/7和NF-κB,进而上调IFN-α/β的表达。IFN-α/β与受体IFNAR1和IFNAR2结合后,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诱导干扰素刺激基因(ISG)表达,维持细胞内抗病毒状态。PRRSV能够抑制干扰素产生,以逃避宿主免疫反应。研究表明,在猪感染PRRSV后,其肺部分泌物中几乎检测不到IFN-α的产生;即使在猪先感染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后再感染PRRSV,PRRSV仍能有效阻止IFN-α的产生。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多种PRRSV病毒蛋白能够作为IFN拮抗剂。如,nsp1α、nsp1β、nsp2、nsp2TF、nsp2N、nsp4、nsp7、nsp11和N蛋白。 2 PRRSV疫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为有效且实用的手段之一。当前,用于预防PRRSV感染的商业疫苗主要包括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MLV)。这些疫苗能够显著降低猪只的临床症状及病毒血症水平,但其保护效果主要局限于同源毒株,对于异源毒株的效果有限。因此,亟待开发能够诱导更强免疫反应并提供更广泛交叉保护的新一代疫苗。 2.1 PRRS弱毒疫苗 自PRRSV疫情暴发以来,市场上已推出多种商业化的MLVs。然而,这些疫苗通常仅能引发相对较弱的体液免疫和细胞介导免疫反应。尽管PRRSVMLVs对同源野生型PRRSV毒株提供了有效的免疫保护,但对异源毒株的保护效果有限或几乎无效。除了免疫保护效果外,PRRSVMLVs的安全性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表明,接种PRRSVMLVs后的猪只可能在长达四周的时间内出现病毒血症,从而可能导致疫苗株传播给未感染PRRSV的仔猪。此外,PRRSVMLVs存在恢复毒力的风险。 2.2 PRRS灭活病毒疫苗 与MLV不同,灭活的PRRSV疫苗以其卓越的安全性著称。然而,多项研究表明,PRRSV灭活疫苗仅能诱导较低水平的特异性中和抗体,并且缺乏有效的细胞介导免疫反应。因此,该疫苗诱导的中和抗体滴度通常不足以有效清除病毒。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指出,通过纳米颗粒封装并结合新型佐剂的灭活PRRSV疫苗能够提供对异源PRRSV毒株的广泛交叉保护,这表明特定的疫苗形式和佐剂组合可以显著增强灭活PRRSV疫苗的免疫效果。此外,长期为血清阳性的母猪接种灭活疫苗可提高其PRRSV抗体水平,并显著改善其繁殖性能。总体而言,当前的PRRSV灭活疫苗在控制已感染猪群方面可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但在预防方面的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3 PRRSV新型疫苗研发 研究人员持续开发基因工程疫苗,如病毒载体、亚单位和DNA疫苗。这些新型疫苗具有设计简便、安全性高和免疫原性强的优点。目前,多种表达PRRSV结构蛋白的亚单位疫苗已被评估。例如,表达GP5和M蛋白的重组TGEV能部分保护仔猪免受PRRSV感染。使用减毒PRV作为载体表达GP5和M蛋白,可显著减少攻毒后仔猪的病毒血症和肺部病变。表达GP3、GP5和猪GM-CSF融合蛋白的重组腺病毒载体诱导更高水平的中和抗体,减轻临床症状和降低病毒载量。DNA疫苗编码PRRSVGP5基因,可诱导特异性中和抗体和细胞免疫反应,提供免疫保护,减少病毒血症和肺部病变。结合细胞因子作为佐剂也显示出良好效果。例如,将CTLA4与PRRSVGP5融合表达的DNA质粒免疫小鼠,显著提高体液和细胞免疫水平。共表达M和猪IL-18基因的DNA疫苗诱导更高水平的IFN-γ和IL-2,并增强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尽管PRRSV疫苗仍面临挑战,但基因工程疫苗展示了巨大潜力,需取得技术突破以实现实际应用。 |
上一篇:北方放养猪只免疫程及保健方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