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兽医

猪蓝耳病免疫抑制机制与疫苗再认识

日期:08-07 作者:佚名- 小 + 大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又称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一种重要猪传染病。PRRSV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具有高变异频率和强传播能力,能够在猪体内持续感染并导致免疫系统紊乱。尽管几十年来采取了多种防控措施,并研发了十余种商品化疫苗,该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依然是长期影响全球养猪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疫病之一。

猪蓝耳病自20世纪80年代首次出现以来,全球养猪业历经近40年仍未找到有效的控制方法。该疾病的长期流行与病毒本身的特性密切相关:其传染性强、变异率高且能够持续感染宿主,赋予了它顽强的生存能力。此外,现有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效力存在局限性,加之使用不当,进一步加剧了防控难度。

1 PRRSV感染导致猪的免疫紊乱

PRRSV的体内感染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急性感染期、持续感染期和病毒清除期。在急性感染期,肺部是主要的感染部位,PRRSV主要在肺部和上呼吸道的巨噬细胞中进行复制。感染后12h左右,宿主会出现短暂的病毒血症,这一状态可能会持续数周。进入持续感染期后,血液和肺部不再检测到病毒,猪只表现为无明显临床症状。此阶段,病毒主要在免疫器官如扁桃体和淋巴结等处进行复制。这些局部淋巴结中持续复制的病毒可通过口腔、鼻腔分泌物及精液有效传播给未感染的猪只。在第三阶段即病毒清除期,病毒复制逐渐减少,最终在宿主体内完全消失。淋巴器官是病毒清除前最后的残存部位,研究显示PRRSV的彻底清除可能需要至少150 d。

1.1 PRRSV感染干扰猪特异性免疫

PRRSV通常在感染后第5~7天激活机体产生抗体。在感染初期,机体首先产生针对PRRSVN蛋白的抗体,但这些抗体并不参与免疫保护。此外,在病毒感染早期阶段,还可以检测到针对非结构蛋白(如nsp2)的抗体。血清中和抗体(NAbs)一般在感染28d后才出现。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可能导致NAbs的延迟出现,包括GP5蛋白N端糖基化的屏蔽效应、中和表位上游存在免疫诱饵表位、抗体依赖性增强效应、PRRSV抑制先天免疫反应的能力以及PRRSV对B细胞正常发育的影响。血清转移试验表明,高滴度的NAbs可以为仔猪提供被动保护。尽管NAbs具有保护作用,但在接种疫苗后的仔猪即使未检测到NAbs,仍能对强毒力毒株提供保护,这表明疫苗诱导的细胞免疫在免疫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受感染的猪通常在第4周开始出现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并可持续长达3个月。T细胞特异性γ-干扰素(γ-IFN)的产生被视为衡量细胞免疫水平的重要指标,其反应延迟与中和抗体相似。

树突状细胞(DCs)作为高效的抗原递呈细胞(APCs),在诱导T细胞反应和维持免疫应答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PRRSV感染显著干扰了DCs的抗原递呈功能,具体表现为:感染导致单核细胞源性树突状细胞(Mo-DCs)和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M-DCs)中MHCI类和II类分子表达下调,并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机制加速DCs的死亡。这些变化共同导致了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延迟。

此外,在PRRSV感染后,CD4+和CD8+T细胞的响应水平较低,表明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不仅暂时性减弱,而且出现延迟。PRRSV感染还能够引起不同程度的胸腺萎缩及胸腺细胞凋亡。值得注意的是,PRRSV感染可在体内和体外激活调节性T细胞(Tregs),某些毒株甚至能诱导Tregs并上调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这有助于病毒在宿主体内的持续感染,并增加继发感染的风险。此外,PRRSV感染还会引发相关淋巴组织病变,在淋巴器官中可观察到明显的细胞凋亡现象。

上一篇:北方放养猪只免疫程及保健方案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5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