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称					 				 | 									 						非洲猪瘟					 				 | 			
							| 					 						病名英文及缩写					 				 | 									 						African swine fever,ASF					 				 | 			
							| 					 						病原英文及缩写					 				 |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					 				 | 			
							| 					 						OIE规定					 				 | 									 						OIE动物卫生法典要求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					 				 | 			
							| 					 						我国规定					 				 | 									 						我国动物疫病名录一类动物疫病					 				 | 			
							| 					 						科属					 				 | 									 						非洲猪瘟科非洲猪瘟病毒属					 				 | 			
							| 					 						病毒类型					 				 | 									 						双股线状DNA					 				 | 			
							| 					 						基因组					 				 | 									 						基因组长170-190kb(约是经典猪瘟的15倍)					 				 | 			
							| 					 						编码基因					 				 | 									 						编码超过170个蛋白					 				 | 			
							| 					 						病毒形态					 				 | 									 						病毒粒子直径约为200nm左右,20面体,呈现六边型,立体对称,有囊膜和内膜					 				 | 			
							| 					 						病毒的生存能力					 				 | 									 						温度:60℃ 20分钟;56℃ 70分钟25-37 ℃ 数周;4 ℃ >1年;冻肉 数年-数十年。pH:4-11.5 无血清; 					 											4-13.4 有血清;未熟肉品、腌肉、泔水中可长时间存活非洲猪瘟病毒非洲猪瘟病毒在环境中具有高度抗性 					 											,在储藏在4℃的血液中能存活半年至一年;在室温下粪便中能存活11天,在污染的猪圈中至少能存活一个 					 											月。在储存在3.9℃的肉类中150天内仍具感染性、在咸干火腿中140天仍具有感染性,在冰冻的尸体中几年 					 											后仍具有感染性。乙醚、氯仿等脂溶剂可破坏囊膜使其失活(非洲猪瘟综合防控技术,吴晓东) 					 				 | 			
							| 					 						我国首例					 				 | 									 						2018年8月1日,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接到辽宁省沈阳市沈北区发现 ASF临床可疑病例的报告。随后 					 											确诊。 					 				 | 			
							| 					 						流行历史					 				 | 									 						1921年,东非国家肯尼亚首次确认非洲猪瘟疫情。之后,于1957年传入欧洲,1971年传入美洲,2007年, 					 											首次传播至欧亚接壤的格鲁吉亚,迅速传入俄罗斯,并在高加索地区定殖。2012年,传入乌克兰,2013年 					 											白俄罗斯。2014年传入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2016年传入摩尔多瓦,2017年传入捷克,罗 					 											马尼亚。2018年8月传入我国辽宁。 					 				 | 			
							| 					 						是否人畜共患					 				 | 									 						不传染人					 				 | 			
							| 					 						流行特点					 				 | 									 						在世界范围广泛流行,发病率及死亡率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 			
							| 					 						流行毒株					 				 | 									 						依据B646L/p72基因,本病毒属于基因II型,与目前在俄罗斯和东欧流行的格鲁吉亚毒株(Georgia 2007) 					 											同属于一个进化分支,但是临床上极有可能出现新的基因型 					 				 | 			
							| 					 						易感动物和传播途径					 				 | 									 						家猪和野猪对非洲猪瘟均易感。各年龄段猪均可感染。软蜱是非洲猪瘟					 											病毒的自然宿主和传播媒介。					 				 | 			
							| 					 						分型					 				 | 									 						超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					 				 | 			
							|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临床症状都以发病急、高热稽留、全身泛发性出血为特征;病理变化特征为全身性的脏器出血,有淤血点或 					 											斑,脏器充血水肿等。 					 				 | 			
							| 					 						疑似处理					 				 | 									 						自检结合政府机关检测。					 				 | 			
							| 					 						鉴别诊断					 				 | 									 						需要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丹毒、沙门氏菌感染、巴氏杆菌感染、猪链球菌感染、钩端螺旋体感染、香豆 					 											素抗凝血剂中毒、圆环病毒病(猪皮炎肾病综合征与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副猪嗜血杆菌感染、伪 					 											狂犬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华法林中毒、重金属毒性和其他普遍败血症或出血性疾病等进行鉴别诊断。 					 				 | 			
							| 					 						疫苗研制					 				 | 									 						全球范围暂无疫苗,只能采取扑杀净化措施					 				 | 			
							| 					 						国家防控措施					 				 | 									 						由于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没有研发出可以有效预防非洲猪瘟的疫苗,但高温、消毒剂可以有效杀灭病毒,所以 					 											做好养殖场生物安全防护是防控非洲猪瘟的关键。一是严格控制人员、车辆和易感动物进入养殖场;进出养 					 											殖场及其生产区的人员、车辆、物品要严格落实消毒等措施。二是尽可能封闭饲养生猪,采取隔离防护措施, 					 											尽量避免与野猪、钝缘软蜱接触。三是严禁使用泔水或餐余垃圾饲喂生猪。四是积极配合当地动物疫病预防 					 											控制机构开展疫病监测排查,特别是发生猪瘟疫苗免疫失败、不明原因死亡等现象,应及时上报当地兽医部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