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饲养山羊对支持农牧地区的贫困人口脱贫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山羊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使山羊饲养技术成为限制山羊饲养的瓶颈,酉阳县是重庆市山羊饲养量最大的县,为了确保山羊生产的持续发展,大力推广山羊舍饲饲养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    1、酉阳县在山羊产业化建设中遇到的困难    1.1种质因素     地方品种个体小、生长发育速度慢、产肉率低、饲料报酬低是束缚养羊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推广山羊的杂交改良技术有利于这些生产性状的改善,但随着山羊饲养面的逐步扩大,饲养密集度的大幅提高,放牧条件下的野交滥配使杂交改良计划无法有效地执行,而血缘较近的交配繁殖更使羔羊成活率降低和种群种质退化。     1.2疾病因素      制约我国南方养羊业发展的疾病主要是体内外寄生虫病,在酉阳通过普查,得出的结论也是一致的。生产中采用定期进行预防用药、对症治疗等手段,虽然对寄生虫病的感染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但不能从宿主和传播途径的环节进行根本性的预防,治标不治本,在饲养规模和饲养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疾病的控制就相当困难。      1.3生产方式的因素      传统以放牧为主的山羊饲养中,随着饲养规模的扩大,使品种改良和疾病防治变得复杂、困难且成本高昂,也无法进行有效的个体扶助和监管,对山羊的采食摄入量无法进行定量和控制,最终的生产失败不可避免。      在放牧条件下,由于山羊对植被的破坏大,对小面积放牧地周围农作物的损害大,严重地制约了养羊的地域条件,并非哪儿都可饲养;在放牧过程中,平均每只成羊每天运动的路程约为6—11公里,放牧的劳动量相当大,对于劳动力不足的农户,饲养几只、十几只山羊作为一个增收途径是困难的。     2、山羊高床舍饲技术的发展及主要内容     2.1山羊高床舍饲技术的发展     舍饲饲养的羊只增重明显,可有效利用农区丰富的秸杆资源。2000年酉阳县在麻旺镇、黑水镇选择了20余户农户进行试点养殖和技术验证。试验中,麻旺镇冉光密建标准高床羊舍30平方米,购黑山羊20只,种植优质牧草15亩,山羊饲养实行定期驱虫、定时定量喂料、圈舍定期消毒。全群山羊未发生过一次体内外寄生虫病,羔羊成活率达100%,生长速度比放牧羊提高20%以上。     2001年初,酉阳县在全县范围内选择15个乡镇推广高床舍饲技术,发展养羊示范农户1000户,引进种羊10000只。年底抽样调查高床舍饲农户和高床补饲养羊农户(舍饲与放牧相结合,每天早晚放牧2—3小时,晚上补饲)各15户,两种饲养方式在疾病感染方面经t检验差异极显著,在羔羊成活率方面差异不显著。由此说明:①高床羊舍可以提高羔羊成活率,②舍饲饲养可降低各种传染病对山羊个体的感染。调查情况如表(1): 饲养 方式 | 存栏(只)  | 能繁母羊数(只)  | 产羔成活数(只)  | 羔羊成活率(%)  | 羔羊死亡数(只)  | 羔羊死亡率(%)  | 疾病感染数(只)  | 疾病感染率(%)  |  |  舍饲(户平) |  30.7 |  11.1 |  19.7 |  93.5 |  1.8 |  6.5 |  1.5 |   4.2  |  |  补饲(户平)  |  16.5 |  5.5 |  11.4 |  89.7 |  10.3 | 10.3  |  3.5 |  21.6 |  
     注:疾病感染指人的肉眼可观察到的传染性角膜炎、脱毛癣、羊疥螨、口疮等常见病症     2002年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高床舍饲养羊的技术推广,共修建标准高床舍饲羊圈5017个,涵盖全县39个乡镇345个行政村,受惠农民21400多人;新增舍饲山羊饲养量41459只,种草6635亩,带动新养殖户3000余户。据重庆市扶贫办2002年畜牧业科技扶贫项目《酉阳县山羊高床舍饲配套技术推广项目》得出的结论:采用高床舍饲技术饲养山羊(试验组:每天按体重的12—15%投饲鲜草,投放4—5次)可比粗放放牧方式饲养(对照组:每天放牧6—8小时)明显提高产羔初生重、羔羊增重速度、羔羊成活率和降低发病率(P<0.01),如表(2),优质杂种商品羊胴体重提高39.46%,净肉重提高19.26%;屠宰率提高8.71%;成羊育肥期能缩短1—3个月: | 组 别 | 初生重(㎏) | 双月重(㎏) | 半岁重(㎏) | 周岁重(㎏) | 羔羊成  活率(%)  | 羔羊发  病率(%)   | 成羊发  病率(%) |  | 试验组  |  1.92  |  8.78  |  16.83  |  26.33 |  59.11  | 13 |  7.2 |  | 对照组 |  1.60  |  7.09  |  11.37  |  17.15  |  86.43  |  52   | 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