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监测流调 > 文章

正确认识和应用布鲁氏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时间:2022-10-30    点击: 次    来源:中国动物检疫    作者:邵卫星等 - 小 + 大

常用的 RBT 抗原标准化方法是,将牛种标准阳性血清用 0.5% 石碳酸生理盐水或生理盐水进行1/45 和 1/55 比例稀释,按 RBT 试验程序检测,抗原应与 1/45 比例稀释的标准血清发生清晰的凝集反应,但不与 1/55 比例稀释的标准血清发生可见的凝集反应。用该方法标化的 RBT 抗原在检测小反刍动物(如山羊、绵羊等)血清时,会降低其敏感性,与补体结合试验(CFT)检测结果存在偏差,因此,当 RBT 用于检测小反刍动物血清时,为提高敏感性,可将血清和抗原的体积比改为 3:1(如分别为 75 μL 和 25 μL),而不是标准操作程 序中的 1:1,但该方法并不适用于检测牛和猪血清。

3.3 RBT 的诊断性能

经过抗原酸化的 RBT,其诊断性能得到大大提高,在诊断布鲁氏菌感染方面,比试管凝集试验(SAT)更准确。具体表现在:一是诊断特异性得到提高,这是因为消除了由非布鲁氏菌抗体 IgM 引起的非特异性凝集反应;二是诊断敏感性也大大提高,对于某些血清样品,SAT 检测(生理条件下 pH7.2~7.4)结果为阴性,而用 RBT 检测,结果可能为阳性(这是因为抗原酸化的 RBT 不再受“前带现象”影响,因此比 SAT 的敏感性高);三是能更早地检测出感染布鲁氏菌动物,由于部分布鲁氏菌抗体 IgM在酸性条件下仍然具有活性,能与 RBT 抗原发生凝集反应,因此比其他试验方法,如补体结合试验(CFT)、间接 ELISA,能更早地检测出感染布鲁氏菌动物。

不同厂家生产的 RBT 抗原凝集 IgG2 和 IgM的能力不同,但是都能有效凝集 IgG1,这使得RBT 的检测结果与 CFT 结果有非常好的一致性(因为 CFT 也是检测 IgG1)。研究表明:将联合使用 CFT 和 SAT 获得的试验结果与 RBT 结果进行比较,可获得 90.8% 的一致性,随后又证明一致性可高达 97%;以联合使用 SAT 和 CFT 的检测结果作为“金标准”,RBT 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分别达到 96% 和 97%,从而说明抗原酸化的 RBT具有更好的检测性能。RBT 已成功用于美国和欧 洲布病根除计划中。但在酸性条件下,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强度降低,与其他方法(如 CFT)比较,对于抗体效价低的血清,能降低 RBT 的分析灵敏性(最小检出能力),但不会对敏感性造成不良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在抗原与给清混合后4 min 内判读结果,如果时间延长,有时就会因为出现纤维蛋白凝块而导致假阳性。

4 RBT 阳性结果“确证”

4.1 RBT 阳性结果需要“确证”的起因 

RBT 无法区分 S 型布鲁氏菌疫苗免疫产生的抗体和野生布鲁氏菌感染诱导的抗体。在免疫情况下,RBT 的特异性大大降低。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 人们发现犊牛接种 S19 疫苗后 12 个月,用 RBT 进行检测,还有相当比例的牛能被检测出疫苗抗体,但是用 CFT 检测,在免疫后几个月(通常 6~8 个 月)就检测不出疫苗抗体。在免疫状况下,由于CFT 比 RBT 特异性高,在实际检测工作中,开始 将 CFT 与 RBT 联合使用,即用 CFT 对 RBT 阳性结果进行确证,以增加检测的特异性,减少疫苗抗体阳性动物被“冤杀”。因此,在疫苗接种的情况下,CFT 成为 RBT 阳性结果的“确认性”检测方法,并在一些国家被推荐使用。这就是在免疫情形下 RBT 阳性结果需进行“确证性”检测的起因。

4.2 对 RBT 阳性结果进行“确证性”检测的误用

在实际检测中,对 RBT 阳性结果需再次进行“确证性”检测这一做法常存在误用,即无论流行病学背景如何以及是否免疫接种,RBT 阳性结果都必须用 CFT 或其他检测方法(如 iELISAs、cELISAs、SAT)进行“确证性”检测。根据历史经验和近期研究,在没有接种疫苗的情况下,RB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均超过 95%。因此,在布病流行地区(或养殖场),对于非免疫动物,特别是为评估群体流行率而开展抗体检测时,RBT阳性结果无需用其他方法进行确证。一些国家实施 S19 疫苗接种和联合使用 RBT-CFT 进行检测的防控策略,成功根除了牛群中的布病。该策略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这些国家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能对可疑畜群(群中存在 RBT 阳性,但 CFT 为弱阳性的动物)不断进行重复检测,跟踪这些可疑动物CFT 抗体滴度的变化,从而做出准确诊断。尽管如此,该策略也不可避免地导致相当比例的接种疫苗动物被认为感染了布鲁氏菌而被“冤杀”,增加 了额外的资金补偿。

上一篇:常见猪病毒性疾病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下一篇:全球动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病学研究概述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