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畜牧科技 > 良种繁育 > 文章

我国生猪育种现状及国外经验的启示

时间:2025-11-16    点击: 次    来源:猪业科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2 我国生猪育种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育种体系不完善

虽然我国已建立了以核心育种群、扩繁群、商品群为主线的良种繁育体系和以生产性能测定中心、遗传评估中心等为保障的遗传改良组织体系,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部分育种企业规模较小,育种设施和技术落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资源共享和协同育种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导致育种效率低下,遗传进展缓慢。

2.2 育种技术相对落后

我国在生猪育种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全基因组选择技术、育种芯片等技术的应用,但整体水平仍落后于发达国家,部分育种企业仍依赖传统的育种方法,对先进育种技术的应用不够广泛和深入,如在基因组选择技术方面,虽然我国自主开发了PIBLUP、HIBLUP等国产育种软件,但在数据量积累、分析精度和应用效果上与国外仍有差距。

2.3 人才短缺与科研投入不足

生猪育种是一个技术密集型领域,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持续的科研投入,目前,我国从事生猪育种的专业人才相对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基层育种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在科研投入方面,虽然政府和企业对生猪育种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国外相比仍显不足,科研经费有限,导致育种技术研发进展缓慢,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2.4 质量控制与标准化体系不健全

我国生猪育种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体系尚不完善,在种猪生产过程中,存在生产性能测定不规范、数据记录不准确等问题,影响了遗传评估的准确性和选种选配的效果;同时,种猪质量认证和追溯体系建设滞后,市场上种猪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质量保障机制,消费者对国产种猪的信任度不高。

3 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3.1 加强育种体系建设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强我国育种体系建设,鼓励企业之间开展联合育种,通过建立育种联盟、合作育种项目等形式,整合资源,实现数据共享和技术协同;政府加大对育种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育种企业集团;加强育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产性能测定中心、遗传评估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为育种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3.2 加大育种技术研发与应用

持续加大对生猪育种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对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前沿育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加快国产育种技术和软件的研发和推广,提高我国育种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对先进育种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提高育种企业和基层技术人员对新技术的应用水平。

3.3 强化人才培养与科研投入

加强生猪育种专业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培养体系,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应加强动物科学、遗传育种等相关专业建设,培养适应现代生猪育种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同时,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基层育种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政府和企业应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科研人员开展育种技术创新和品种改良研究,为生猪育种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技术保障。

3.4 完善质量控制与标准化体系

建立健全生猪育种质量控制和标准化体系,制定统一的种猪生产性能测定标准、遗传评估方法和质量认证规范,加强对种猪生产过程的质量监管;完善种猪质量追溯体系,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种猪从出生到销售的全程信息可追溯,确保种猪质量安全可靠;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种猪,维护市场秩序,提高消费者对国产种猪的信任度。

4 结论

国外生猪遗传改良育种在育种体系建设、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国生猪育种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强育种体系建设,加大育种技术研发与应用,强化人才培养和科研投入,完善质量控制与标准化体系,我国生猪种业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保障我国生猪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湘佳黑鸡”配套系正式发布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