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29 点击: 次 来源:现代畜牧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进一步研究发现,GIII 变异株存在 4 处特征性氨基酸突变,其中 3 处位于 nsP3 蛋白(P329S、A381T、V503G),1 处位于 E2 蛋白(D323E)。这些突变对病毒特性产生重要影响,nsP3 蛋白上的突变显著增强病毒复制效率,峰值滴度可达 10^7 TCID50/mL,同时增强病毒细胞嗜性,使其更易感染宿主细胞,扩大感染范围。 为验证变异株毒力变化,研究团队进行致病性测试。仔猪攻毒实验中,感染变异株的仔猪死亡率高达 100%,较 2017 年分离株致死速度加快 50%。乳鼠实验中,最低感染剂量(10^1 TCID50)即可导致 100% 死亡,而以往毒株需更高剂量,表明此次流行的 GIII 变异株毒力提升 2 个数量级,成为极具威胁的 “仔猪杀手”。这些实验结果表明,河南疫情中的 GIII 变异株毒力和传播能力远超以往毒株,给养猪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河南疫情特写:从田间到实验室的追踪调查 (一)流行病学调查关键发现 疫情发生后,河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研究团队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此次疫情在河南省呈现明显聚集性,主要集中在豫南和豫东地区,驻马店、南阳、商丘、周口等地受灾严重。7 - 8 月为疫情高发期,发病猪场数量占比 75%。 该时间段河南处于高温多雨季节,气温常达 35℃以上,空气湿度维持在 80% 左右,有利于蚊媒滋生。研究表明,蚊媒密度与发病猪场数量存在极强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 R? 达到 0.89。例如,驻马店某县因河流众多、雨水充沛,猪场周边蚊媒密度高,疫情期间猪场感染率达 60%,远高于其他地区,说明蚊媒在疫情传播中起关键作用。 对病毒宿主范围的调查显示,盖他病毒在不同猪群中的感染情况存在差异。母猪带毒率为 18%,虽比例较低,但可通过胎盘传播病毒,威胁仔猪健康。公猪带毒率为 5%,可通过精液传播病毒。育肥猪带毒率为 12%,影响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新生仔猪带毒率高达 30%,感染后易迅速发病,死亡率高。病毒在猪群中的传播呈现 “垂直传播 + 水平扩散” 的双重路径,垂直传播从母猪传递到仔猪,水平扩散通过蚊媒叮咬、接触感染等方式在不同猪群间传播。如商丘一家猪场,因母猪感染导致同一批次出生仔猪一半以上感染,进而传播给更多猪。 环境因素在疫情传播中作用显著。发病猪场普遍存在蚊媒防控漏洞,如未安装防蚊网或防蚊网破损、孔径过大,粪污处理区积水未及时清理,为蚊媒提供繁殖场所。调查显示,发病猪场库蚊密度超标 3 倍以上,加剧了疫情传播。如南阳一家猪场因粪污处理区积水,蚊媒大量滋生,疫情爆发后猪群迅速感染。 (二)临床与病理特征剖析 临床症状方面,新生仔猪是疫情重灾区。感染盖他病毒后,12 小时内体温急剧升高至 40.5℃,精神萎靡、食欲不振。24 小时后出现水样腹泻,导致仔猪迅速脱水、营养流失。48 小时后后肢麻痹,无法正常站立。72 小时后逐渐昏迷,呼吸微弱,直至死亡。 研究团队对病死猪进行病理剖检,发现脑脊髓炎是重要病理变化,神经元坏死率达 35%,影响脑脊髓正常功能。间质性肺炎也较为常见,肺泡巨噬细胞大量浸润,影响肺部气体交换。猪的肝脾肿大,重量增加 20%,表明肝脏和脾脏在对抗病毒入侵时承受较大压力。病毒载量检测显示,神经组织中的病毒载量较其他器官高 40%,说明神经组织是主要攻击目标之一,病毒在神经组织中大量复制,导致仔猪出现后肢麻痹、昏迷等神经症状。如对一头病死仔猪解剖发现,其大脑组织布满病毒颗粒,神经细胞严重受损,解释了仔猪的神经症状。这些临床与病理特征剖析为了解盖他病毒致病机制提供重要依据,也为疫情诊断和防控提供支持。 四、科研突破:变异株致病机制的三大发现 (一)nsP3 突变增强病毒复制能力 河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研究团队聚焦盖他病毒 GIII 变异株 nsP3 蛋白突变,发现其显著增强病毒复制能力。 研究表明,突变型 nsP3 蛋白与宿主细胞磷酸化通路相互作用,抑制宿主细胞免疫防御。正常情况下,宿主细胞磷酸化通路激活免疫反应,产生 I 型干扰素(IFN-α/β)对抗病毒入侵。但突变型 nsP3 蛋白抑制关键节点,使 I 型干扰素产生量下降 60%,削弱宿主细胞免疫防御,为病毒繁殖创造条件。 |
下一篇:没有了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