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22 点击: 次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作者:武治勇 李宏 - 小 + 大
【核心提示】随着畜禽产业集约化发展持续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已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近年来陕西畜禽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势头迅猛,但养殖废弃物排放量亦呈现逐年递增态势。本文对陕西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探讨不同区域的利用特点,并通过典型案例展示资源化利用的成功经验,为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在“双碳”战略目标与农业绿色转型的背景下,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已成为破解农业发展与生态约束矛盾的关键突破口。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突出区域系统治理,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推动农业向绿色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农业农村部明确要求到2030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要达到85%以上。目前,中国畜禽粪污的综合利用率约为78%,仍存在提升空间。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相关文件指出,到2030年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体系初步构建,乡村生态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大幅提高。因此,打通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这个行业卡点,推行农业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陕西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现状 陕西畜禽养殖种类丰富,涵盖生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等主要畜禽品种。根据陕西省统计局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年末,全省生猪存栏841.6万头,牛存栏122.3万头,羊存栏861.5万只,家禽存栏6320.3万只。从产业分布来看,关中地区是传统优势产区,以生猪、奶牛,家禽养殖为主;陕北依托草地资源优势已发展成全省肉牛、肉羊主导产区;陕南地区在生猪和家禽养殖呈现出区域优势。 根据农业农村部畜牧业综合信息—养殖场直联直报信息平台数据,截至2024年5月统计节点,2023年陕西省畜禽粪污产生量为5229万吨,利用量为4739万吨,利用率为90.62%。规模养殖场粪污产生量为2341万吨,利用量为2203万吨,利用率为94.1%,规模化利用率明显高于平均利用率。 分区来看,关中地区是陕西的农业核心区域,畜禽养殖量大,粪污产生量也相对较多。该地区依托较为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和较高的农业技术水平,推广“畜-沼-果蔬粮茶”种养结合模式,通过建设沼气工程和有机肥加工厂,将畜禽粪污转化为清洁能源和优质有机肥,实现了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同时,关中地区还注重节水养殖和节水灌溉技术的结合,降低了水资源消耗,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 陕北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干旱,农业基础相对薄弱。但该地区畜牧业发展较快,特别是牛、羊等草食畜牧业具有较大优势。针对陕北地区的实际情况,陕西省采取了多种措施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一方面,通过推广节水养殖技术和粪污干清分离技术,减少了粪污的产生量和处理难度;另一方面,利用陕北地区的广阔土地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发展草食畜牧业和生态农业,将畜禽粪污作为有机肥料施用于农田,提高了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 陕南地区水资源丰富,气候湿润,适宜发展生猪、家禽等畜禽养殖业。该地区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方面注重发挥水资源优势,推广节水养殖技术和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通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有机肥加工厂,将畜禽粪污转化为有机肥料和生物饲料,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陕南地区还注重加强农业废弃物的收集、储存和运输体系建设,提高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效率和效益。 二、典型案例 1、能源化利用——白水县黑膜发酵技术案例 白水县是陕西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典型区域之一。该县通过推广黑膜发酵技术,实现了畜禽粪污的高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白水牧原农牧有限公司第八分场是该县的一家规模化养殖企业,年出栏生猪35万头。该企业建设了黑膜厌氧消化池和黑膜厌氧消化液储存池等设施,采用黑膜发酵技术处理畜禽粪污。通过该技术处理后的粪污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还产生了清洁的沼气和优质有机肥。沼气用于养殖场内部的能源供应,有机肥则施用于周边农田和果园,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该案例的成功实施为陕西省乃至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有益借鉴。 |
上一篇:粪污处理关键技术及未来方向大揭秘
下一篇:没有了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