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畜牧科技 > 环境控制 > 文章

中小型猪场消毒现状问题及技术优化建议

时间:2025-07-29    点击: 次    来源:猪业科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在我国生猪养殖产业结构中中小型猪场在畜牧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保障猪肉市场供应的重要力量,做好猪场的消毒工作,是养殖场防疫体系的重要环节,对猪场疫病防控有重要价值,但大多数规模养殖场对消毒工作重视不够,消毒设施设备不完善,消毒技术不到位,不掌握消毒要领,即使表面上进行了消毒工作,事实上也没有达到有效消毒的目的。环境消毒通过破坏病原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切断“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动物”的疫病传播链条,是疫病综合防控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但当前多数中小型猪场在消毒技术选择上缺乏科学依据,组合应用流程随意,导致消毒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系统探讨环境消毒技术的优化策略及其对疫病预防的实际影响,对提升中小型猪场的生物安全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中小型猪场环境消毒的现状与问题

1.1 消毒技术应用现状

目前,中小型猪场的环境消毒仍以化学消毒为主导,含氯消毒剂、醛类消毒剂和季铵盐类消毒剂凭借成本低廉、购买方便的优势,成为猪场的首选;物理消毒手段的应用则相对局限,紫外线照射、高温蒸汽等物理消毒方式,因设备采购成本较高且操作便利性欠佳,在猪场的应用范围有限,如人员通道设置紫外线消毒设备的情况并不普遍,产房、育肥舍等关键区域的物理消毒设备配备更是不足;生物消毒技术如益生菌消毒剂、噬菌体制剂等,由于作用周期较长,在中小型猪场尚未形成规模化应用趋势,其应用率远低于化学消毒方式。

1.2 现存主要问题分析

在技术选择层面,多数猪场存在盲目性,未能根据病原特性匹配消毒剂,如在非洲猪瘟疫情防控中,仍有一部分猪场使用季铵盐类消毒剂,这类药剂对脂包膜病毒的杀灭效果较弱,导致病毒残留率居高不下;在组合应用方面,部分猪场未遵循“清洗-干燥-消毒”基本流程,直接对污染表面喷洒消毒剂,显著降低了药剂的作用效果,还有的猪场存在不同类型消毒剂混用的情况,如将含氯消毒剂与酸性清洁剂混合使用,两者发生化学反应释放有毒氯气,不仅削弱消毒效果,还可能对猪只呼吸道造成损伤;在员工培养方面,对饲养管理人员消毒工作培训不到位,多数人对消毒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不清楚消毒环节对疫病防治的重要性,在执行消毒任务过程中,思想和态度不端正,导致消毒效果不全面彻底,另外,部分养殖场在日常养殖消毒过程中没有正确的认识,只重视带畜消毒,忽略了其他环节消毒,如养殖环境、用具、设备的消毒;此外,消毒执行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只有部分猪场能严格执行空栏期“消毒后空置5 d以上”的标准,多数猪场为缩短生产周期,将空置时间压缩至2~3 d,导致病原微生物未能彻底灭活。

2 消毒技术的科学选择与组合应用策略

2.1 基于病原特性的消毒技术选择

不同类型的病原微生物对消毒剂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对于非洲猪瘟病毒、猪蓝耳病病毒等脂包膜病毒,过硫酸氢钾复合物、醛类消毒剂具有更强的杀灭效果,其作用机制是破坏病毒表面的脂质包膜结构,使病毒失去感染能力;针对猪口蹄疫病毒等非脂包膜病毒,烧碱、过氧乙酸等强碱性或氧化性消毒剂更为有效,可通过降解病毒蛋白衣壳使其失活;在细菌性疫病防控中,含氯消毒剂和季铵盐类消毒剂可作为首选,前者通过释放次氯酸根离子氧化细菌核酸,后者则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发挥作用;对于真菌孢子和寄生虫虫卵,甲醛熏蒸或癸甲溴铵溶液能有效破坏其细胞壁结构,配合高温清洗可进一步增强杀灭效果。

2.2 组合消毒的阶段性与区域化策略

在日常预防阶段,可采用“季铵盐类消毒剂(1:500稀释)喷雾+机械通风”的组合模式,每周消毒2次,以降低环境中的病原载量;同时,使用10%生石灰溶液处理粪沟,通过高碱性环境抑制细菌繁殖;当猪场面临疫病威胁时,需升级为“过硫酸氢钾(0.5%溶液)全覆盖喷雾+甲醛(28 mL/m3)熏蒸”的强化方案,每d消毒1次,重点处理猪只呕吐物、分泌物污染的区域,熏蒸后需密闭猪舍12 h再进行通风换气。

上一篇:猪场粪污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