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9 点击: 次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石维磊、滕斌圣、欣蓓 - 小 + 大
由于人工和场地发成本痛点,中国B端预制菜呈现出从“两端向中间”延伸的特点。 中国最早期使用预制菜的商家有两类,一类是高端商户,主要购买对象为燕窝、鲍鱼、鱼翅、佛跳墙等产品,商家通过引入工业化泡发加工的预制菜,降低高额的人工成本和不稳定因素。另一类是快餐连锁商家,永和大王和真功夫就是较早期使用预制菜的商家。在降本增效的前提下,商家能保证消费者踏入任何一家门店,都能尝到相同口味、品质稳定的产品。 因此,按照这个逻辑,中大型连锁餐饮、需要解决大批量供应问题的场合,如酒店的婚宴团餐、酒店的自助早餐,都将是高度适配预制菜的场景。 但对于非连锁餐饮而言,价格定位无论高低,发展阶段决定了其更多是追求独特性与创新性。而更小的餐饮店则会觉得预制菜太贵。一名从业者在调研时表示,他们曾对不同的B端推广卤蛋,预制卤蛋的价格是1元,品质稳定且美味,大型连锁店十分欢迎。但在小型餐饮店就完全无法推广,后者认为1元太贵了,不如自己用电饭煲,成本只需0.5元。 二、预制菜的玩家与现状 从行业生态看,预制菜的玩家主要分为三类:资源型、餐饮型、以及渠道型和其他。 1、资源型:让大象翩翩起舞 资源型预制菜行业参与者处于产业链上游,多为鸡牛羊猪鱼肉等原料供应商,典型代表包括温氏、圣农、正大、国联水产、獐子岛等企业。资源型企业具有难以复刻的成本优势——能以极低的价格,获得高质量的预制菜原料。 现阶段,预制菜行业内部公认最快的降本方式,即从原料下功夫。这甚至导致了部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例如用不断降低预制菜中“固形物”的比例,或是加入“黑科技和狠活”,来达到控成本的目的,以更低的价格抢占市场。 但资源禀赋类企业不同。在参与预制菜业务时,它们只需匀出一小部分原材料资源即可入局。资源禀赋类企业更多要考虑的是敏捷转型。由于长期接触B端客户,这类企业往往更了解B端餐饮店的需求,但对满足C端市场口味的这段通路相对模糊。 此类企业入局预制菜需要的是战略敏捷性,不能闭门造车,在内部进行过口味测试就向市场推广;而是要考虑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在结合自身品类的基础上不断迭代调整,并准备不同的衍生口味。 此外,大企业还可能存在“看不上小单”的问题。部分C端测试性的小单需要花费很大功夫调整,却只能贡献相对较少的营收,这对已拥有稳定营收利润的大企业来说,往往缺乏动力推广并落实。而一旦当一家资源型公司能将拥有的资源做到极致,将每只鸡、每头牛、每条鱼身上的每种肉,都找到适配的产品,打通从生肉到预制菜的全产业链,翩翩起舞的大象将成为预制菜行业难以逾越的大山。 2、餐饮型:寻找营销场景 在预制菜行业中,第二类参与者属于餐饮型,凭借多年经营积累了客户基础,对市场口味高度了解,他们熟悉生鲜变成熟食美味的过程,还能在门店内对新品进行即时测试。这类玩家包括全聚德、同庆楼、广州酒家等。 受疫情影响,不少餐饮企业通过销售预制菜给消费者的方式,补充营收来源、缓解经营压力。不少消费者也是那个时期养成从餐饮店购买预制菜的习惯,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市场教育。但值得注意的是,餐饮品牌的私域并不等于餐饮品牌预制菜的私域。 但在一名受访者看来,私域有时是个伪命题,人们虽然在很多地方注册会员,但不代表所有人都是忠实拥趸。人们在店内就餐时,不止考虑菜品,还包括环境、地理位置、甚至是排队等位时间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并不适用于预制菜,这就意味着,商家在推广预制菜时要选择合适的价格定位与营销策略。 餐饮类商家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店内消费是餐饮店距离客户最近的时刻,但不是适合推广预制菜的时刻。消费者对于在线下餐饮店使用预制菜的感受是复杂的。江苏省消保委发布的微调查显示:62.8%的消费者在外出就餐过程中遇到过饭店、餐厅使用预制菜;53.2%的消费者反对饭店、餐厅使用预制菜,表示去餐厅就是想吃新鲜菜品。65.6%的消费者认为饭店、餐厅使用预制菜应当提前告知。78.1%的消费者反映线下饭店、餐厅针对使用预制菜这一情况未做到提前告知。 |
上一篇:中国预制菜行业六大趋势分析
下一篇:中国预制菜行业六大趋势分析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