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动物诊疗 > 猪病防治 > 文章

一例母猪急性猪丹毒病例的诊治

时间:2023-04-23    点击: 次    来源:猪猪侠    作者:佚名 - 小 + 大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古老的传染病。该病在夏季高温高湿季节发病率较高,但随着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使用,猪丹毒在近几年呈零星发病态势,很多猪场也越来越忽视对猪丹毒病的预防免疫和药物治疗,导致猪丹毒发病有杀“回马枪”的趋势。据报道, 2014 ~2019年猪丹毒病在四川、江苏、山东等区域有死灰复燃的趋势。

猪丹毒急性发病期,部分猪只可能不表现出任何症状即出现突然死亡,体温高达42℃以上,全身潮红,发病初期病猪临床症状与非洲猪瘟、猪蓝耳病、猪急性链球菌病、猪弓形体等疾病难以进行鉴别诊断,临床诊断中很容易误诊。该病若不提早预防、及时诊断和准确治疗,病死率会很高,同时也会给养猪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笔者现将山东某猪场一例母猪急性猪丹毒病的诊断做介绍,期冀为大家提供借鉴。

1.病例介绍

该猪场位于山东潍坊,母猪存栏500头,2018年8月下旬,个别母猪突然采食量下降,有的母猪不吃食,个别怀孕母猪出现流产(多为妊娠中期),死亡5头母猪,死亡母猪呈败血状,皮肤发紫;发病母猪皮肤发红,多见于耳部、四肢外侧、背部、腹部;高烧不退,体温达到42℃。该猪场兽医采用抗生素静脉注射做紧急治疗。病情持续3天后,又有6头母猪出现死亡。发病1~2 d后,病猪在胸、腹、背、肩、四肢外侧至全身出现界限明显,形状为方形、菱形或圆形,有热感的大小不等的疹块,先呈淡红色,后变为紫红色至黑紫色,坚实,稍凸起,俗称“打火印”,指压可暂时褪色。疹块突出皮肤2~3 mm,大小约1厘米至数厘米,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干枯后形成棕色痂皮。有的病例,疹块中央发生坏死,久而变成皮革样痂皮。病猪经1~2周后恢复。

2.病理剖检变化

病猪胃肠黏膜发生炎性水肿,胃底、幽门部严重;小肠、十二指肠、回肠黏膜上有小出血点;淋巴结肿大、充血;脾肿大呈樱桃红色或紫红色,质松软,包膜紧张,边缘纯圆,切面外翻;肾脏肿大、表面瘀血、可见散在针尖状出血点;心包积液、心肌有坏死,内有菜花样疣状物;肝充血、呈红棕色;肺充血、肿大;体表皮肤出现红斑。

3.诊断与治疗

根据临床表现、病理剖检变化初步诊断为猪丹毒杆菌病。发病初期,该场兽医使用兽用头孢静脉注射,体温未下降,猪继续发病死亡,第4天诊断为猪丹毒后,发病猪使用青霉素8-10万IU/kg肌肉注射,早上和下午各1次,连续治疗3天。同时,全群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饮水给药,连饮7天。经过治疗,病猪死亡得到控制,猪采食量恢复正常,发病猪皮肤结痂1~2个月逐渐脱落恢复。

4.讨论

近年来,猪丹毒病大有死灰复燃、卷土重来的迹象,成为种猪、生长肥育猪突然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走访山东各地区,夏季猪丹毒病例持续增多。尤其是当前猪病相对比较复杂,且多为混合感染。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霉菌毒素中毒,弓形体病等多种因素导致母猪处于亚健康状态,母猪群抗病力下降,再加上高温高湿等诱因,猪群爆发细菌病逐渐增多。在临床生产中,我们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4.1 加强日常饲养管理:搞好防疫卫生工作;坚持自繁自养;引进猪时,应隔离观察两周以上;定期消毒、杀虫、灭鼠。

4.2 定期免疫,提高猪只抗病能力。

4.3 检疫、隔离:发病猪群立即全群检查,发现、隔离病猪,防止进一步传染。

4.4 消毒、处理:猪场、饲槽及用具等要认真消毒;粪便和垫料最好烧毁或堆积发酵;病猪尸体和内脏深埋或无害化处理;急宰病猪的血液和病变组织无害化处理或深埋;急宰场地和可能污染的地方与用具在工作完毕后,必须进行彻底消毒。

4.5 治疗:病猪可用青霉素类抗生素进行个体或全群治疗。

4.6 紧急预防:与病猪同群的未发病猪只,用青霉素注射,连用3~4d;在停药后立即进行全群大消毒;在药效消失后注射猪丹毒菌苗。

4.7 淘汰:对慢性病例应及早淘汰。

上一篇:猪圆环病毒病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治

下一篇:猪圆环病毒与副猪混合感染的防控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