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临床兽医 > 文章

非洲猪瘟病毒基因I型流行趋势与临床诊断要点

时间:2022-03-08    点击: 次    来源:猪业科学    作者:康健峋,李金龙等 - 小 + 大

非洲猪瘟作为一种高度传染性、病毒性、出血性疾病,有着病程较短、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等特点,非洲猪瘟病毒:一种双链DNA病毒,是非洲猪瘟arviridae科非洲猪瘟ivirus属的唯一成员,该病毒主要在巨噬细胞的细胞质中复制。非洲猪瘟病毒在其储存宿主中通常无症状,并发生持续性感染,然而,感染家猪会引起严重的充血出血、呼吸困难甚至造成猪只死亡。为了深入研究非洲猪瘟,全面了解非洲猪瘟的流行史、基因分型、诊断与防控等要点十分必要,文章就非洲猪瘟基因组特征及国内外流行情况进行简要介绍,以期为后续非洲猪瘟相关研究提供资料支持。
  1 流行情况
  1921年首次在肯尼亚检测到非洲猪瘟病毒,直到20世纪中叶才传到欧洲,然后传到南美洲。该疾病于20世纪90年代通过严格彻底的措施从欧洲除撒丁岛外的地区被根除。
  1957年,基因I型病毒在非洲以外的葡萄牙首次被发现后,在20世纪60到70年代先后传入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古巴、撒丁岛、巴西等地。到了20世纪90年代,全球受影响地区完成了病毒净化(不包含撒丁岛)。2007年,该疾病再次蔓延,从非洲传到高加索地区,并于2014年在欧盟东部流行。至今全球已有18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2018年8月,非洲猪瘟传入我国,在辽宁沈阳出现后,很快在全国范围内暴发,导致全国范围大量生猪死亡,给养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我国制定了《非洲猪瘟疫情应急预案》应对疫情的发生并将非洲猪瘟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在2018年之前,我国乃至绝大多数亚洲国家未发现过非洲猪瘟,首起非洲猪瘟疫情经鉴定为基因II型毒株,也是自2018年以来出现在我国的流行毒株。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非洲猪瘟专业实验室于2018年首次分离鉴定了我国第1株非洲猪瘟病毒Pig/HLJ/2018(HLJ/18)。
  2021年,非洲猪瘟疫情在国内再次蔓延,山东、河北、河南、广东、新疆等省份多地区出现疫情。仅2021年间,全国共发生10次非洲猪瘟疫情,扑杀生猪2100头,均为点状发生,未发生区域性流行。在2021年6月,山东某猪场1头重约80kg的育肥猪出现麻痹症状,在河南省的另1个猪场,育肥猪出现了慢性感染症状,收集的死猪样本经中国国家非洲猪瘟辅助参考实验室(CNASFVPL)检测,确认为非洲猪瘟阳性。进一步对p72基因的分析表明,这些样本中的病毒属于基因I型毒株。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在山东和河南地区分别分离到了基因I型非洲猪瘟病毒,2个毒株均为低毒力毒株。2株基因I型非洲猪瘟均无血吸附活性;与20世纪葡萄牙的基因I型低致死毒株NH/P68和OURT88/3高度相似;与欧洲及非洲早期的基因I型强毒株L60和Benin97存在较大差异。
  在赞比亚,2001-2002年和2013-2015年间暴发了2次非洲猪瘟疫情。疫情主要影响位于铁路线或利文斯通-卢萨卡高速公路沿线的地区。对该时期疫情的研究指出基因I型毒株是主要的流行毒株。Edgar等研究鉴定了5种基因型变体。其中2种在暴发疫情的相关非洲猪瘟病毒中检测到,而其余的在蜱体内检测到。多个数据表明,野猪和软蜱是非洲猪瘟病毒的天然宿主。
  位于非洲中部的喀麦隆是非洲猪瘟暴发以来一直流行的国家之一。病毒于1982年进入该国,80%的猪因感染非洲猪瘟死亡。所有分离毒株都属于血清群I型并且只有基因I型毒株在喀麦隆流行。在1982年4月开始,非洲猪瘟仅用了2个月的时间就传播到所有主要的生猪养殖区。相关研究发现,非洲猪瘟病毒在非洲东部和东南部的软蜱中被检出,因此推测该病会在野生动物中永久存在,由于人类活动使得疫情加剧。此外,由于不全面的生物安全措施和农场主的重视不足,极大地促进了非洲猪瘟病毒在该国的传播。
  2 临床特点
  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具有二十面体形态,平均病毒粒子直径为200nm,基因组大小约170~193kb。其中基因I型毒株能够引起猪的慢性感染发病,传播能力较强,致死率相对较低。由于病程比较缓慢,隐蔽性强,出现病毒血症不规律,导致其早期诊断较为困难。
  早期文献报道,基因I型在意大利分离毒株通过接种、摄入和接触对野猪进行的初步感染试验发现。野猪表现出高度易感性,并因这种感染而死亡,表现出特征性的非洲猪瘟出血性病变。出现与家猪中观察到的相同的典型非洲猪瘟出血性病变,例如偶然性的皮下点状出血、腹壁内壁弥漫性点状出血、轻度心包积水伴血清性出血,心内膜点状出血,弥漫性肺充血伴有肺泡水肿,轻度腹水,充血性脾肿大,轻度肝充血和肝肿大,胆囊壁水肿,黏膜表面存在点状出血,盲肠红色纤维蛋白沉积和结肠的浆膜表面和直肠黏膜表面的出血。肾皮质瘀点,髓质和肾盂呈均匀出血。肠系膜淋巴结和支气管淋巴结肿大,充血强烈,腹股沟则严重肿大,呈血块状。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近期研究显示,接种从山东和河南采集的样本中所分离到的基因I型毒株后,被攻毒的猪出现不同程度的间歇热、丘疹、局灶性皮肤坏死,关节病和跛行等临床症状、病死猪病毒载量显著高于安乐死猪,各组织中,肺脏、脾脏、骨髓、肾上腺和某些淋巴结中病毒DNA载量较高。相对于基因II型和基因缺失低毒力基因II型非洲猪瘟病毒,我国出现的基因I型非洲猪瘟病毒毒力较低、潜伏期更长并且具有高度的水平传播能力,易引发亚急性和慢性感染。猪只和同居猪只非洲猪瘟病毒感染临床特点见表1与表2。

上一篇:农村散养户鸡病治疗常见问题与解决对策

下一篇:小挑法在散养仔猪绝育上的临床应用详解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