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临床兽医 > 文章

俞道进:浅谈非洲猪瘟的几点认知

时间:2018-08-11    点击: 次    来源:中科基因    作者:俞道进 - 小 + 大

日前,非洲猪瘟在中国的沈阳确诊,养猪行业为之震动。福建农林大学俞道进教授多年来一直关注该病在世界的流行,8月5日,小科有幸采访到俞教授,以下采访内容供养猪户参考。

1. 非洲猪瘟会最有可能通过什么方式进入猪场?

从发病地区引种、买猪车或运送淘汰母猪的车的传播是最有可能的方式;

其它方式可以是受污染的水源、受污染的饲料、人员污染、购入污染猪肉制品;

对于某些猪场,感染野猪的直接传播也是重要的方式。地处山区有见过野猪出没的猪场在设立围栏,阻止野猪进入猪舍是非常有必要的。

2. 我们国内发现的非洲猪瘟病毒毒力强不强?

目前没有确切的关于国内流行病毒分型及毒力的数据,但我们可以根据俄罗斯发生非洲猪瘟的案例进行国内流行株的推测。

ASFV不能诱导中和抗体,还没有血清型分类,基于p72基因的部分核酸序列的基因分型,已经明确了22种的ASFV基因型。这22种都是在非洲发现的。

基因Ⅱ型在2007年的时候传到高加索地区。高致病力毒株死亡率可以高达90-100%, 临床导致急性病例;中等致病力毒株在成年动物引起20-40%死亡率,在幼年动物的死亡率可以达到70-80%, 临床症状变化多样,可以是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低致病力毒株能够造成10-30%的死亡率,导致慢性症状。俄罗斯一个138头的家猪群发生感染,69头发病,51头死亡,发病率50%,死亡率36.9%,可以认为基因Ⅱ型基本属于中等致病力毒株,而我国目前发现的毒株很大可能就是基因Ⅱ型毒株。

ASFV 是一个复杂的二十面体DNA病毒,是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的唯一成员。从不同地区和宿主如家猪、疣猪、扁虱上分离得到的11株非洲和欧洲的ASFV分离株,毒力差异各不相同,基因组水平也呈现显著的遗传差异。强毒分离株含有350或505个多拷贝基因家族,而弱毒株缺失。这些区域经功能分析证实为侵染巨噬细胞和蜱传宿主范围的重要决定因素。

3. 中等毒力致病株导致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中毒毒力致病株可以导致急性、亚急性以及慢性的临床症状。

急性症状表现为食欲减退,高温40-42℃,白细胞减少,肺水肿,淋巴组织大量坏死和出血,皮下出血特别是耳朵和两鼻翼的出血和高死亡率。亚急性的特征是血小板暂时性减少、白细胞减少和广泛性出血性病变。慢性症状主要是呼吸道为主的症状。

4. 听说没有疫苗,这是怎么回事?

目前很多非洲猪瘟的疫苗研发科研团队都在开展工作,但确实没有治疗措施和有效的疫苗来控制该病。

也已证明,自然感染或人工感染的猪的血清内缺少抵抗ASFV的中和抗体;感染ASFV后存活下来的猪只能对所感染的相应病毒有抵抗力;同理,接种了弱毒ASFV疫苗的猪只有在感染同源的强毒病毒时才能存活,当感染异源病毒时不能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 显然,建立有效保护性免疫的困难是缺少相应的中和抗体和病毒毒株间的高度变异性。

研究表明,该病毒免疫过程中细胞介导的免疫起主要作用。自然杀伤细胞具有重要的作用。

5. 该病在非洲和欧洲发病情况如何?

欧洲野猪比较容易被ASFV感染,三种非洲野猪包括疣猪、大林猪和非洲野猪可以隐性带毒,成为病毒储存器。在欧洲,健康动物包括家猪和野猪与蜱的直接接触造成的传播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在家猪中的传播通过口腔、呼吸道及其它裸露的部位,还有其它的感染方式如蜱的叮咬、皮肤的伤口、各种注射方式(不换针头)等。许多软蜱都是ASFV的携带者和传播者,包括非洲钝缘蜱和伊比利亚半岛的游走钝缘蜱(伊比利亚户外养猪生产)。ASFV经卵传播和种间传播的方式已经在非洲钝缘蜱上得到证明,但在欧洲,游走钝缘蜱只发现了种间传播的传播方式。

6. 我们国内野猪在非洲猪瘟的传播方面会起什么作用?

国内现在很多地方野猪泛滥,加上国内猪舍多为开放式猪舍,出现猪场野猪与家猪自然交配的例子,为国内野猪在非洲猪瘟的传播方面的作用敲响警钟。同样是因为开放式猪舍,加上国内山羊经常是放牧式生产,山羊进入猪舍的例子不在少数。具体到非洲猪瘟,在山羊流行的拉合尔钝缘蜱被认为有可能成为非洲猪瘟的潜在传播媒介。

7. 发病猪通过哪些方式进行排毒?

ASFV潜伏期为4-19d,被野毒猪感染的家猪在潜伏期就向外界排毒。鼻涕、粪便、唾液、尿液、结膜渗出物、肠道内气体和伤口流出的血液都可以排毒。伴随高抗体水平,康复猪能够保持长时间病毒血症。病毒能在组织中存活数周到数月。非洲野猪感染ASFV时组织中含有较低滴度的病毒,毒血症不明显或不出现。这类病毒已经足够通过扁虱传播感染家猪,但却不能引起哺乳动物间的互相感染,使得在非洲境内扑灭ASFV非常困难。中国野猪的易感性如何尚未可知。

上一篇:非洲猪瘟的流行背景及预防控制

下一篇:杨汉春:非洲猪瘟的危害与流行现状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