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动物诊疗 > 禽病防治 > 文章

鸭败血病的诊断与预防

时间:2013-08-15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鸭败血病亦称为鸭传染性浆膜炎、鸭疫巴氏杆菌病、鸭疫综合征,是由鸭疫巴氏杆菌(P. anatipestifer)引起的侵害雏鸭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是鸭的一种常见的细菌性疾病。本病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引起体重减轻、死亡和淘汰,给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急性型可导致高达75%的鸭的死亡率。
    1、发病原因
    2011年8月-2012年12月,从山东地区20个商品鸭场随机收集自然死亡鸭356只,经过病理解剖和细菌分离鉴定,确定18个鸭场存在鸭传染性浆膜炎,59%的病例患有本病,其日龄范围7—30日。且死亡时间大多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3天。
    (1)可与病鸭的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传播途径为呼吸道或皮肤感染。
    (2)该病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冬季节较为多发。本病感染率很高,可达90%,死亡率在5-80%。主要感染2-8周龄雏鸭,其中以2-3周龄鸭最易感。
    (3)育雏舍鸭群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地面潮湿,粪尿蓄积,空气含氨量过高,以及饲养管理粗放。 
    (4)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等,都是本病发生和流行的诱因。
    2、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1-3天,有时可达1周。最急性病例常无任何症状突然死亡。急性病例的临床表现有精神沉郁、缩颈、嗜眠、嘴拱地,腿软,不愿走动,共济失调,不食或少食。眼有分泌物,常使眼周羽毛粘连脱落。鼻孔有分泌物;粪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腹胀。死前有痉挛、摇头、背脖和腿伸直呈角弓反张,抽搐而死。病程一般为1-2天。
    亚急性或慢性的病例,多为7-8周龄的较大鸭,病程可达1周以上,主要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少,卧地,不走动,站立呈犬坐式,共济失调,斜颈、转圈、倒退、消瘦、呼吸困难,最后衰竭死亡。
    在一些群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地面潮湿,粪尿蓄积,空气含氨量过高,以及饲养管理粗放的育雏鸭舍,突发此病死亡率极大。
    3、病理剖检
    将病死的小鸭进行病理解剖,可见典型的鸭败血症的特征性病变。心包膜表面覆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积蓄大量的液体,即典型的心包炎的症状;肝脏肿大且表面覆有纤维素性膜极易剥离即鸭肝周炎症状;气囊壁增厚浑浊,表面覆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即鸭气囊炎症状;有的病例脾脏明显肿大,呈红灰色斑驳状;脑膜炎、脑实质血管扩张、淤血;慢性病例常见胫跖关节及跗关节肿胀,切开见关节液增多。
    4、实验室诊断
    4.1病料采集 无菌将病死小鸭的心血、脑、心包渗出液、气囊、肝脏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巧克力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置于恒温箱(37℃)环境培养24小时。结果在巧克力琼脂上,看到直径约1-2mm、隆起、边缘整齐、半透明、微闪光的奶酪状的菌落。而在麦康凯琼脂平板和普通琼脂平板不生长或有极个别细小菌落。
    4.2镜检取 在巧克力琼脂上的细菌进行革兰氏染色,结果为阴性、不运动、无芽孢的杆菌,单个,大小1-5μm×0.1-0.4μm,两级着色,负染可以看到荚膜。极易分离到了鸭疫巴氏杆菌。
    4.3细菌鉴定 本菌根据生长、形态、生化特性来鉴定。
    本菌不发酵糖类,液化明胶,尿酶阳性,在麦康凯琼脂上不生长、不溶血,产生氧化酶、接触酶、磷酸酶,不产生吲哚。
    4.4药敏试验 对本次分离到的病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如下:庆大霉素、头孢噻呋、红霉素、氯霉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新生霉素、磺胺嘧啶、磺胺喹恶啉等抗菌药物高度敏感;林可霉素、氨苄青霉素、强力霉素等抗菌药物中度敏感;头孢氨苄、黄连素、阿米卡呈现低敏。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病理特征、临床诊断、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即可以做出确诊。

上一篇:家禽热应激及其综合防治

下一篇:夏季鸡群拉稀病因分析及防治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