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临床兽医 > 文章

牛病毒性腹泻防治及鉴别诊断

时间:2010-12-26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一、综述
  自80年李佑民首次报道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在我国存在以来,许多学者对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在我国的流行状况进行了调查,目前该病在我国易感动物中的感染日益严重。国外以检出并淘汰持续感染牛和疫苗接种预防本病,国内对本病尚无有效的防制措施。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概况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简称牛病毒性腹泻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所致牛的接触性传染病。本病1946年Olafson首次报道为牛病毒性腹泻(BVD),1953年Ransey与Chiver发现了牛粘膜病病(MD),后经Gillespie等1961年研究证实两种病为同一病毒引起,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牛的一种传染病。
  二、病原学
  本病病毒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成员。本病毒与猪瘟病毒和边界病毒同属,有密切的抗原关系。
  三、流行病学
  病毒和带毒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它们通过分泌物和排泄物往外散毒,污染水源和饲料等。易感牛群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胎牛可经胎盘感染。本病呈地方性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四、发病机理及临床症状
  1、急性病毒性腹泻
  这种类型最为常见,通常发病率高,致死率低。大多数(70%以上)4岁龄以下牛的血清中都含有BVDV抗体,这种类型在自然条件下通常由NCP型病毒引起,病毒来源可能是持续性感染动物,接种含有BVDV的生物制品也可引起动物发生急性BVDV。CP型病毒亦可引起急性BVD,但这种病毒在自然界很少。病毒入侵易感牛的上呼吸道和消化道,在鼻、鼻窦、口、咽、喉、皱胃和肠粘膜的上皮细胞复制和聚集,然后进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症,再经向心淋巴管和血液进入淋巴组织,在淋巴结、脾脏,集合淋巴结增殖,摧毁生发中心,颗粒白细胞受抑制,发生综合性白细胞减少,同时刺激网状内皮系统,引起单核细胞增生。易感性的成牛感染BVDV后大部分呈亚临诊型,病牛可能一度出现轻微发热及白细胞减少,随后出现血清中和性抗体。在6月龄至2岁龄的牛中可能出现急性型,经5—7天潜伏期后,呈现轻度沉郁、厌食、腹泻、口鼻分泌物增多,偶尔可见口腔糜烂或溃疡的病变,奶牛表现产奶量下降,病牛排出低浓度病毒,感染后3—4周血清中检出中和性抗体并可持续几年。母年怀孕期间急性感染BVDV可引起犊牛持续性感染或早期死亡,重新吸收,流产,先天性异常和死胎。初生犊牛急性感染BVDV主要表现为温和型,被动获得的体液免疫似乎能保护犊牛免遭病毒感染。BVDV急性感染通常呈温和型,但近年来大量的田间观察及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感染类型也可引起本病的严重暴发,这可能是出现了强毒力的BVDV,或者是BVDV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增强了其他病原体的致病性。
  免疫机制
  免疫抑制是BVDV急性感染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后果是损害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其他病原体如副流感病毒3型、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冠状病毒,轮状病毒、巴氏杆菌、沙门氏杆菌球虫致病性。病毒对宿主的免疫抑制是导致重症疾病的诱因。免疫抑制是否导致疾病发生有赖于宿主、环境及传染源之间复杂交互作用的变化。如饲养管理及环境条件不适宜,且与各种病原体接触,则可促使继发性疾病严重流行。BVDV主要侵害消化道,对淋巴网状组织也有强亲和作用,感染后能见有淋巴结及脾脏的坏死灶,淋巴结皮质及髓区界限消失,以及淋巴组织萎缩。BVDV感染动物引起免疫抑制主要通过抑制干扰素产生,降低外周淋巴细胞对各种有丝分裂原的应答,降低循环B细胞及T细胞的绝对数以及T细胞的百分率。损害体液抗体产生,降低单核细胞的趋化性,改变嗜中性粒细胞的功能,损害外周淋巴细胞的免疫球蛋白的分泌,诱发自发性菌血症,损害血液对细菌的清除,有助于其他嗜肺性病原体的继发感染等。
  BVDV持续性感染牛和新近感染BVDV形成免疫应答的健康牛都能损害嗜中性栏细胞的功能,但这种损害在两者是不同的。BVDV减毒活疫苗实验条件下对淋巴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有损害作用,进而发挥其免疫抑制作用,这提示应激牛避免使用减毒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持续性感染是BVDV感染动物的一种类型,也是BVDV在自然环境中维持存在的形式。非免疫妊娠母牛感染NCP型BVDV后,病毒能够穿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妊娠早期胎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不能识别外来的NCP型BVDV,这种胎儿生后呈现持续性感染,体内短乏抗BVDV的抗体,表明犊牛对BVDV有免疫耐受性。妊娠100天后发生免疫耐受是一种少见的转归,但妊娠125天仍能发生。这种持续性感染动物的免疫耐受是高度特异的,当再感染抗原性不同的BVDV仍能呈现免疫应答。由于持续性感染是通过母畜垂直传播的,持续性感染母牛其后裔可能仍是持续性感染牛,而且可终生带毒、排毒。用CP型BVDV实验复制持续性感染的犊牛尚未成功,因此认为持续性感染只能由NCP型BVDV引起。
  持续性感染的最大危害是:它是BVDV的重要贮主。多数持续性感染动物外观健康,健康牛群中引进持续性感染牛后,往往发生繁殖障碍,发病率增加,持续性感染牛最终结局是死于粘膜病。

上一篇:破解近期蛋鸡产蛋率下降及上升障碍问题

下一篇:30种常见多发猪病综述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