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产品安全 > 安全生产 > 文章

黄膘肉形成的原因及鉴别和处理方法

时间:2010-10-18    点击: 次    来源:中国养殖网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3)高铜饲料和劣质胆碱饲料
  高铜和劣质胆碱都会造成油脂氧化酸败。追求粪便颜色微量元素含量没有随大原料更换而发生调整。尤其是高铜,导致饲料氧化加快,更大VE需要量,尤其在湿热的条件下更是如此;一般条件下,摄氏30度时,VE与饲料硫酸铜混合存留时间约为3天,损失过半;而湿润条件下,这种损失更快和明显。肉黄中带绿,可能与胆碱有关,因为缺乏胆碱会造成肝变质。
  4) 加工工艺
  据反映,猪肉发生黄脂的猪大部分是使用了配合饲料,而使用浓缩料和预混料的猪基本没有问题。可能与配合饲料加工过程两次升温有关:一是玉米配料仓,二是制粒机。这两次升温过程如果降温系统出现问题,可能就会导致部分原料结构性质发生变化,主要怀疑脂肪变性或不饱和脂肪酸变异。而且加工过程与环境温度脱不了关系,一般冬季不会发生。另外配合料从生产到使用时间间隔长,贮存中间易出问题,所以自配料黄脂现象少。
  5)饲料霉变
  霉菌毒素会导致肠道吸收障碍降低抗氧化剂的吸收,并促进自由基的形成引起抗氧化剂耗竭。
  1.2.3 其他因素
  在出现黄脂肉的猪中多为肉脂兼用型猪,也就是当地说的三杂猪,而瘦肉型猪(纯杂)没有发生,这意味着可能与猪品种有关。某些品种的动物存在遗传缺陷,造成动物体内色素代谢机能失调。李克俊等(1991发现黄脂与遗传有关。Barton等(1993)在肉牛中的研究也表明黄脂现象与品种有关。蒋洪茂等(2004)研究还发现黄脂现象还与年龄有关系,年龄越大黄脂越长见。加拿大的调查也发现此现象。
    2 、感官检验
  黄膘肉可见皮下脂肪、肾脏周围脂肪组织呈深黄色,肌间脂肪着色程度较浅,其他组织均没有黄染现象。多数情况下随放置时间的延长黄色逐渐减退,具有这些特征的黄膘一般可认定为黄脂肉。若黄膘肉除了脂肪组织染黄外,皮肤、粘膜、结膜、关节滑液、组织液、血管壁、肌腱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黄染现象,同时脂肪松软不坚实、伴有异常腥味、外观差,且随放置时间愈长黄色愈加深,具有这种特征的黄膘认定为黄疸肉。黄疸肉还伴随着内脏的病变,肝肿大、松软,呈粘土色或赭土色,苦胆一般肿大1.5倍左右,肾松软呈暗红色或暗褐色而微带绿色,往往有多数血点。非传染病弓l起黄疽,一般无传染病的病变特征;传染病引起的黄疸.具有传染病的一些病变特征,如淋巴结大理石样变,皮肤粘膜出血等。
  黄疸和黄脂的鉴别有原则上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关节液、组织液、血管内壁发黄是黄疸的重要特征;②黄疸猪的表皮发黄;③黄疸猪的肝脏和胆道,70%~90%的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④黄疸肉黄色不但不随放置时间长消退,反而会加深。
    3、处理
  黄疸色较重,放置一昼夜黄色更深,并伴有肌肉变性变化和异常臭味者,肉尸作工业用油或销毁;若无肌肉变性变化和异常臭味者,可作盐腌或炼制食用油处理;不可销毁和传染病并发生的黄疸按传染病具体处理。
  患传染病黄疸肉畜的皮毛,经消毒处理后出场。
  黄脂轻微,其肉尸不作任何限制食用;若黄脂严重,但无异样臭味可作腌渍和高温炼制食用油;若有异味,作工业用油或销毁。
  4、防止措施
  形成黄脂的原因很多,针对黄脂形成的机制,找出具体的原因。实际上只有饲料等原因造成的黄脂才可以控制。当各种因素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黄脂。如氧化油脂、工艺问题、米糠、DDGS、高温、维生素和抗氧化剂偷工减料等是带来正分,而添加维生素E、维生素C、现配料现用等方案就是负分,即有利于防治黄脂。如果氧化严重,以至于仅仅通过这点负分值已经无法阻挡了,这也是解释为什么有人说添加维生素E等没有改观的原因,所以应该在选择原料或做配方及加工和贮存过程中要严格把关。如:(1)鱼粉、鱼肝油下脚料、蚕蛹粕等含多量不饱和脂肪酸饲料应少用或限制在10%范围内,一般1天不得超过100克~250克,并在宰前2个月停喂。(2)芜青、南瓜、紫云英、胡萝等含天然色素饲料,要多种饲料搭配饲喂,避免单一饲喂,在育肥后期最好不喂或少喂。(3)在猪育肥后期应尽量少喂米糠、玉米、豆饼、亚麻饼等含不饱和脂肪酸高的饲料,在宰前2个月应改换含不饱和脂肪酸低的饲料,可防止形成软脂。同时米糠也应引起注意,米糠脂肪易于氧化,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注意通风、温度和贮存时间。(4)原则上不宜喂剩菜饭泔水下脚料,如确需利用,应在宰前2个月改换其他含不饱和脂肪酸低的饲料。(5)在新鲜青饲料缺乏时,应定期补喂含维生素E多的饲料,如禾本科的种子胚芽(6%小麦胚芽等),另外可以按每千克日粮添加11U维生素E,或加米糠等都可以预防。(6)做好品种的选育工作,即淘汰黄脂病的易发品种,选育抗该病的品种。

上一篇:食品中三聚氰胺含量国际新标准出台

下一篇:畜禽产品抗生素残留现状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