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症状: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俗称“坏死性肠炎”或“猪出血性肠综合征”,多见于后期育肥猪,突然排出黑色柏油样粪便,并可能突然死亡。慢性型则导致猪只持续性腹泻,粪便呈水泥样或糊状,混有坏死组织,生长迟缓成为僵猪。 数据:该病在规模化猪场中阳性率很高。一项针对1000头以上规模猪场的血清学调查显示,育肥猪胞内劳森菌的抗体阳性率可达60%-80%。虽然并非所有阳性猪都发病,但表明该病原在猪场中普遍存在,在应激(如转群、换料)条件下极易爆发。 剖检变化:回肠肠壁显著增厚,像水管一样,黏膜表面粗糙、坏死。急性病例肠腔内有大量血凝块。 3. 猪梭菌性肠炎 主要由产气荚膜梭菌(主要是C型)引起,虽然多发于新生仔猪,但育肥猪阶段也可能发生。 临床症状:发病急,死亡率高。排出的粪便呈红褐色,含有气泡和坏死组织,有特殊的腥臭味。 剖检变化:空肠段呈暗红色,肠腔内充满含血的液体,肠黏膜坏死。 4. 沙门氏菌病 由沙门氏菌引起,主要引起仔猪副伤寒,育肥猪也可感染。 临床症状:急性型表现为败血症,慢性型表现为顽固性腹泻,粪便呈淡黄色或灰绿色糊状,偶尔带血。 剖检变化:特征性病变是“盲肠、结肠肠壁增厚,黏膜上形成圆形、不规则的溃疡灶”,溃疡底部凹陷,周围隆起,像纽扣一样,故称“纽扣状溃疡”。 (二)非病原性因素 这类问题往往是管理漏洞的直接体现。 1. 胃溃疡 这是导致黑便(柏油样便) 最常见的原因。 原因分析: 饲料因素:饲料颗粒过细(<600微米),缺乏足够的粗纤维,导致胃内容物流动性强,无法形成有效的物理屏障来保护胃底黏膜免受胃酸侵蚀。 应激因素:饲养密度过大、栏舍环境恶劣、频繁转群、饥饱不均等持续应激,导致胃酸分泌紊乱。 霉菌毒素:尤其是T-2毒素、呕吐毒素,会直接损伤胃黏膜。 数据:对某屠宰场进行抽样调查发现,育肥猪胃溃疡的平均发生率为12%,在管理不善的猪场,这一比例可飙升至30%以上。其中,因饲料过细导致的病例占比超过50%。 2. 饲料及管理不当 霉变饲料:霉菌毒素会破坏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导致出血性肠炎。 尖锐异物:饲料中的玻璃、金属碎片,或猪只异食癖吞入的硬物,可能划伤肠道。 突然换料:肠道菌群无法适应,造成消化功能紊乱,诱发肠炎。 |
上一篇:秋季猪场呼吸道综合征的防控(图)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