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C是药物的临界浓度值,高于该值,选择性耐药的变异菌株增殖发生率很小;实验表明,MPC通常高于MIC4~8倍;应用MPC值,能预测在达到根除感染目的同时,兼顾预防耐药性的产生。 二、PK-PD模型优化抗菌药物的精准用药 一)制定动物精准用药的原则 根据动物病原菌体外药敏、PK-PD与临床结果及细菌、动物的感染部位综合考虑。 优选药物:针对不同病原菌药敏试验选药。 优化给药方案:根据PK-PD特点(血及组织)。 二)时间依赖性抗菌药 TMIC应超过给药间隔的50%,抗菌活性达到了最大化,清除细菌的速度快。 药物浓度为4~5倍MIC时杀菌率即处于饱和,即使再增加药物剂量,疗效也不会明显增加。 其杀菌范围主要依赖于接触时间。没有或很少有抗菌药后效应,维持其血药浓度的时间取决于药物的消除半衰期。 三)不合理的给药方案: 临床上将阿莫西林普通制剂肌注或内服给药剂量提高到20~30mg/kg体重,减少给药次数为每天1次。这种用药方法是不合理的。 肌注或内服给药时,阿莫西林在大多数动物体内的消除半衰期1-2h。随意延长给药间隔时间,T>MIC达不到超过给药间隔时间大于50%的要求。 时间依赖性药物需要每日多次给药,以维持T>MIC超过给药间隔时间的50%。 兽医临床上将青霉素给药剂量提高到10万单位/kg体重,肌内注射,减少给药次数为每天1次。这种用药方案不合理。肌注给药时,青霉素在大多数动物体内消除半衰期小于1h。随意延长给药间隔时间,T>MIC达不到超过给药间期50%的要求。 四)浓度依赖性抗菌药: 其血药浓度Cmax/MIC>8~10,能产生良好的抗菌效果。 其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AUC24h/MIC>125时,产生疗效快,能有效地杀灭细菌和抑制耐药菌株产生,临床有效率可达90%以上。 一般具有良好的抗菌药后效应,如氨基糖苷类的PAE为0.75~7.5h。 五)合理的给药方案: 1、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为例: 具有耳、肾毒性。耳蜗和肾小管对氨基糖苷类药物摄取具有饱和性,短时较高血药浓度不增加其对药物的摄取,不增加毒性。 高浓度不易产生耐药性,低浓度易诱导适应性耐药,高剂量少次数给药可避免耐药。 每日单次给药,容易操作,毒副反应少,临床疗效不变或更好。 2、以恩诺沙星为例: 高浓度不易产生耐药性,低浓度易诱导适应性耐药,高剂量少次数给药可避免耐药。 FDA批准:猪每日给药2次(2.5mg/kg)连用3天,改为给药1次(7.5mg/kg),有必要时48h后再用1次。容易操作,毒副反应少,临床疗效不变或更好。 六)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除了选择疗效好的药物、调整药物剂量外,联合用药也可缩小或关闭MSW。 |
上一篇:中草药提取物概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