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2日上午,由中国兽医协会主办,中国兽医协会兽医科学用药分会、扬州大学兽医学院承办,成都齐碳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细菌耐药性与兽药残留控制专场”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曾振灵教授在会议上分享了《兽用抗菌药物的PK-PD及其研究进展》专题报告。 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曾振灵教授围绕抗菌药物的PK-PD同步模型进行了授课,重点讲解了该模型在指导抗菌药物精准用药中的作用机制和应用价值,并结合当前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了兽用抗菌药物PK-PD研究进展与趋势,为推动科学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一、抗菌药物的PK-PD同步模型 一)什么是抗菌药物? 抗生素,曾称抗菌素,是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在很低浓度下即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的化学物质,如青霉素、土霉素等。 化学合成抗菌药:也能够抑制或者杀灭微生物,但它是用人工的方法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如磺胺药、恩诺沙星等。 药物效应动力学(PD):药物对人体(动物体)作用、作用机制。 药代动力学(PK):人体(动物体)对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二)PK-PD同步模型 通过测定药物浓度-时间-效应数据,可以拟合出药物浓度及其效应的经时过程曲线,从而将药动学与药效学数据结合起来,称为药动学-药效学同步(结合)模型(简称PK-PD模型)。 许多研究认为,PK-PD模型是抗菌药物发挥最大药效,毒副作用、耐药性等降到最低的重要基础,是精准、合理用药的基础。有人把它称之为“药理学的未来”。 PK-PD同步模型的研究真实地反映了动物体-抗菌药-细菌之间的动态相互变化关系,是抗菌药物精准、合理应用的重要研究工具。 三)评价药代动力学的主要参数: 峰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表观分布容积(Vd)、消除半衰期(T1/2)、体清除率(CIB)、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及生物利用度(F)等。 四)评价药效学的主要指标: 最低抑菌浓度(MIC50,MIC90)、最低杀菌浓度(MBC50,MBC90)、防突变浓度(MPC)、突变选择窗(MSW)、累积抑菌百分率、杀菌曲线、联合药敏指数(FIC指数)、抗生素后效应(PAE)。 五)PK-PD研究的意义: 更准确地反映抗菌药物的作用时间过程;根据PK-PD原理制定精准给药方案,提高清除病原菌,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创新抗菌药注册申报,老抗菌药再评价。 六)%T>MIC与疗效的关系: 对于β-内酰胺类药物,%T>MIC的时间达到50%以上,细菌的清除率可达85%以上。 青霉素或头孢菌素治疗实验性动物肺炎链球菌感染,%T>MIC的时间达到50%~100%,动物的存活率可达90%~100%。 七)细菌的防突变浓度(MPC): 以MIC为依据的抗菌治疗立足于“消除感染”,为防止突变株出现和被选择形成耐药菌群,在氟喹诺酮类药物对金葡菌、肺炎链球菌和分支杆菌的作用研究中提出“防突变浓度”的新概念。 |
上一篇:中草药提取物概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