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

“人造肉”的故事该怎么续写?

日期:09-02 作者:章勇- 小 + 大

“晚上,我和朋友、爸妈共享晚餐。餐桌上有智能农场种植的新鲜蔬菜瓜果,还有实验室培育的人造肉,美味健康、营养丰富。”当浙江义乌实验小学学生在作文中写下《2035年的小美满》,看得出,“人造肉”已成为孩子心中刻画未来生活的要素之一。其实这个梦想正逐步走向现实,只是眼下“人造肉”的汹涌热潮正蜕变为冷静和理性。

“人造肉”,是肉,也不是,因为国际国内上并没有“人造肉”标准。姑且这么叫,是因为它和动物源性食品中的肉类有本质区别:一个来自血肉之躯,一个来自人为制造。既然不是传统意义上自然生长的猪牛羊鸡鸭鹅鱼虾蟹的肉,其他仿照出来的肉都是“人造肉”,符合人类对复杂事物简单化定性的惰性。学术上将“人造肉”分为植物肉和细胞配养肉,甚至还包括微生物肉。植物肉虽容易获得,但价格昂贵,细胞培养肉和微生物肉大多停留在实验室或科研阶段。

为什么要造肉?一来,因为肉类的味道是烹饪王国的灵魂,肉类不仅是人类优质蛋白质、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的重要来源,也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基因学研究表明,22万年前,原始人对肉的痴迷被写进基因中,生存让人类选择了吃肉。可以说,人类进化的历史,就是人类吃肉的历史。二来,人口、食物和环境压力。随着人口的增加,既有传统食物的生产模式,包括所需的土地等资源,已经无法满足未来庞大人口食物摄取的刚需,必须寻找替代品。

近年来,是植物肉炒火了“人造肉”的概念,比如别样肉客(Beyong Meat)。从去年到今年,有关别样肉客的新闻频出。从2011年种子轮融资以来,加上上市,别样肉客合计融资16.9亿美元。然而,从2021年最高200亿美金(合计人民币超千亿元)市值开始,至今已跌去了99%的价值,不光只剩不到2亿美元,而且还债台高筑达10多亿美元。看来,作为“世界人造肉第一股”的别样肉客或难以翻身了,但其留给行业的思考却是深刻的。

2020年,别样肉客携手星巴克进入中国内地市场,推出3款全新植物牛肉产品。也正是在2020年前后,受别样肉客启发,国内掀起过一阵植物肉风潮,一批知名品牌纷纷推出相关产品,包括植物肉汉堡、植物肉卷饼等。几年过去,消费者新鲜劲儿变寡淡,植物肉的热度一路下滑,一些在“人造肉”中冒头的品牌相继倒下:Hey Maet、谷肉……这些“人造肉”企业是靠概念和资本推动。

亿欧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7月到2021年8月,中国植物基食品初创品牌累计获得48次融资,总金额超过12亿元。但从2021年开始,到2023年底,资本逐渐熄火,以至断片。

市场反馈并不如预期是资本停摆的关键。以今年初别样肉客电商平台中的产品为例,植物基汉堡牛肉饼9片原价84.9元,每片约9.43元,按重量计约为111元/千克,而当时的国产牛肉均价仅为58.5元/千克。这种“人造肉”食品不仅价格贵,而且口感与传统肉类有较大差距,对于消费者而言,可谓毫无性价比可言。消费者对“超加工”标签的抵触、口感与真肉的差距,以及价格敏感度成为“人造肉”推广无法逾越的主要障碍。

按理说,中国拥有丰富的蛋白质植物资源,更容易在“人造肉”赛道上更胜一筹。但由于国内“人造肉”行业起步晚,技术落后于国际水平,在开发过程中,产品调味、素肉结构及工业化设备等发展瓶颈亟待解决,目前多数素肉生产商的产品并不属于“人造肉”范畴。这也是为什么全球新蛋白产业智库(GFI)发布的报告中统计全球植物肉产量,并不把中国传统素肉产量计算内的原因。

国外“人造肉”多利用分子生物学、大分子物理等技术,将蛋白结构转换成肉类的纤维状结构,实现对动物肉的全真模拟,口感、气味跟动物源的肉类制品相差无几。但国内传统的素肉产品技术含量低,多以豆粉、豆粕、大豆蛋白、小麦蛋白等为原料,通过挤压膨化方法简单加工,模仿肉制品味道或外形,实际口感与肉制品相比有很大差距,价格低口感差。

上一篇:生态循环理念下猪养殖技术的优化路径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5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