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处理鸡蛋过程中,厨房台面和手部的清洁也不容忽视。因为蛋壳上的污染物易转移到台面上,若不及时清理,后续在台面上处理其他食材时,可能造成交叉污染。所以,接触鸡蛋后,应立刻用洗洁精等清洁剂擦拭台面,并用清水冲洗干净 。同时,双手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 “七步洗手法”,充分揉搓双手各个部位,确保手上细菌被彻底清除,整个洗手过程不少于 20 秒 。只有做好这些细节,才能进一步降低食用可生食鸡蛋的安全风险。 (三)理性看待 “生食” 场景:高温烹饪更保险 虽然可生食鸡蛋打着 “可生食” 旗号,但从食品安全角度出发,高温烹饪仍是更为保险的选择。像常见的溏心蛋、生鸡蛋拌饭等生食或半生食吃法,都存在一定的微生物风险 。即便鸡蛋经过严格杀菌处理,在运输、储存过程中,仍可能受到二次污染。 若实在难以舍弃溏心蛋独特的口感,建议烹饪时将蛋黄中心温度加热至 70℃以上,此温度大致为溏心蛋的状态。在此温度下,既能保留溏心蛋软糯的口感,又可有效杀灭多数常见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 。例如煮溏心蛋时,先将水烧开,然后将鸡蛋轻轻放入水中,根据鸡蛋大小,煮 6 - 8 分钟左右,这样煮出的溏心蛋,在满足味蕾的同时,也能最大程度保障健康。对于孕妇、儿童、老年人等免疫力较弱的人群,建议将鸡蛋完全煮熟后再食用,以将食品安全风险降至最低 。 五、行业反思:当 “可生食” 成为营销噱头,谁来守住安全底线? (一)标准缺失下的宣传乱象 可生食鸡蛋市场繁荣的背后,是标准缺失带来的宣传乱象。目前,国内可生食鸡蛋主要依赖企业自律或团体标准,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这给部分不良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在宣传上过度夸大,模糊 “无菌” 概念,将 “无沙门氏菌” 简单等同于 “完全无菌” ,误导消费者。 一些商家为节省成本,在生产环节偷工减料,生产出的鸡蛋清洁度严重不足,却仍以 “可生食” 名义,按高端产品价格售卖,扰乱市场秩序。据不完全统计,2024 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市场监管部门已接到多起关于可生食鸡蛋的投诉,内容涉及蛋壳脏污、异物混入、虚假宣传等问题,这一系列投诉事件,充分反映出行业标准亟待统一的紧迫性。没有统一标准的约束,市场将难以管控,消费者的权益也将时刻面临被侵害的风险 。 (二)从 “视觉安全” 到 “实质安全” 的产业升级要彻底解决 可生食鸡蛋的安全隐患,实现从 “视觉安全” 到 “实质安全” 的产业升级刻不容缓。头部企业作为行业引领者,应主动承担责任,积极优化清洁工艺 。除依靠自动化设备清洗鸡蛋外,可增加人工复检环节,对自动化设备难以检测到的脏蛋进行二次筛查,确保每一枚流入市场的鸡蛋都符合高品质标准 。 在产品包装上,企业也应更加严谨,标注 “建议生食前清洗蛋壳”“生食风险提示” 等内容,让消费者清楚了解食用可生食鸡蛋的注意事项,这既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企业诚信经营的体现 。从监管层面来看,相关部门要加快制定可生食鸡蛋的强制性标准,明确鸡蛋的清洁度量化指标、杀菌工艺的具体参数、微生物检测的详细项目等,使生产企业有章可循,监管部门有法可依 。只有通过企业与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避免 “概念炒作” 损害消费者信任,让可生食鸡蛋市场回归理性、健康发展的正轨 。 六、结语 正大鸡蛋的 “脏蛋壳” 事件,揭示了可生食鸡蛋产业宣传与现实的差距。对消费者而言,高价购买 “可生食” 产品时,不应仅受营销标签影响,更需关注实际杀菌工艺与储存条件;对企业而言,“可生食” 不是溢价的万能理由,唯有在清洁度与安全性上双重达标,才能真正赢得市场。当 “生食自由” 遭遇 “视觉洁癖”,产业升级的关键在于让每个环节的安全都能经受消费者的严格检验。 |
上一篇:畜牧业应对暴雨高温天气工作提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