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

正大可生食鸡蛋现“鸡粪”争议

日期:08-06 作者:佚名- 小 + 大

据行业数据统计,即便像正大这样的头部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脏蛋漏检率仍可能达到 1%-3%。看似比例不高,但考虑规模化养殖场庞大的产蛋量,流入市场的脏蛋数量实则不容忽视。这也反映出整个行业在平衡生产效率、成本控制与产品品质之间,仍面临巨大挑战 。

三、专家解读:“无菌蛋” 是营销概念,生食安全需破除两大误区

(一)误区一:蛋壳干净 = 食用安全?

在这场可生食鸡蛋的风波中,一个核心认知误区亟待澄清:蛋壳干净是否等同于食用安全?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给出明确解读。他指出,蛋壳上的污渍不仅影响观感,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污渍,很可能是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等致病菌的滋生地。

即便正大食品强调鸡蛋经过严格杀菌处理,从微生物指标看,蛋内的沙门氏菌风险确实可控。但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与鸡蛋接触是多维度的。当手触碰到脏污的蛋壳后,若未及时洗手,就可能通过手部接触,将蛋壳上的致病菌传播到其他食物上,从而埋下食品安全隐患。例如,准备做一份蔬菜沙拉,打鸡蛋时手碰到脏蛋壳,之后又直接用手处理蔬菜,致病菌就可能污染整份沙拉 。

钟凯进一步强调,可生食鸡蛋的安全保障是一个 “全链条” 工程,涵盖从养殖环境的把控、先进的杀菌工艺运用,到运输储存的严格管理等各个环节。但蛋壳清洁度,无疑是消费者最直观能看到的安全信号,如同一个人的外表整洁程度,虽不能完全代表其内在品质,但却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消费者有权利要求鸡蛋不仅内在安全,外在也要清洁,两者缺一不可 。

(二)误区二:生食比熟吃更营养?

商家在宣传可生食鸡蛋时,常抛出 “生食营养更丰富” 这一卖点,试图吸引更多追求健康的消费者。但事实是否如此?钟凯从专业角度进行剖析,彻底打破这一误区 。

生鸡蛋中含有一种名为抗生物素蛋白的物质,它会阻碍人体对 B 族维生素的吸收。长期食用生鸡蛋,可能导致人体出现 B 族维生素缺乏的症状,如皮肤炎症、疲劳乏力等。而且,从蛋白质消化吸收率来看,生鸡蛋的蛋白质消化吸收率仅为 55%,而经过烹饪煮熟后的鸡蛋,蛋白质消化吸收率能大幅提升至 91%。这如同同样一块土地,精心耕种(烹饪)后的收获(营养吸收)要远远多于随意撒种(生食) 。

钟凯明确表示,无菌蛋的核心优势,在于通过严格的生产工艺和杀菌流程,降低了沙门氏菌等致病菌的风险,为消费者提供相对安全的生食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营养价值上高于普通鸡蛋,更不能得出生食比熟吃更营养的结论。对于孕妇、儿童、老年人等免疫力相对较弱的人群来说,熟吃鸡蛋仍然是更安全、更明智的选择,既能充分吸收鸡蛋的营养,又能最大程度避免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 。

四、消费者如何应对?三招破解生食鸡蛋安全隐患

(一)购买时:关注 “可生食” 执行标准而非宣传话术

在国内尚无统一可生食鸡蛋国标的情况下,消费者在选购时需更加谨慎。目前,市场上一些知名品牌的可生食鸡蛋,多执行团体标准,如《可生食鸡蛋》团体标准(T/CAI 008 - 2021) 。该标准在微生物检测方面,不仅对沙门氏菌的检测要求极为严格,还新增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等致病菌的检测指标,为鸡蛋安全增添多道保障。

除微生物检测外,在污染物检测上,该团体标准新增无机砷、铬等国标未作要求的指标,对铅、六六六、滴滴涕等指标的要求也比国标更为严格,直接高出一倍。在新鲜度方面,明确要求达到最高等级 AA 级,即哈夫单位值≥72,意味着鸡蛋更加新鲜。并且,该标准规定了可生食鸡蛋的可生食期限,通常在 15 天内 。消费者购买时,务必仔细查看产品包装上的执行标准,选择执行这类高标准的品牌,才能最大程度保障食用安全。 例如黄天鹅可生食鸡蛋,严格遵循这一团体标准生产,在市场上口碑良好。

(二)食用前:做好 “蛋壳消毒” 关键步骤

即便购买的是号称达到可生食标准的鸡蛋,食用前对蛋壳进行消毒处理仍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步骤。首先,准备食用鸡蛋前,将鸡蛋放在流水下,用手轻轻揉搓,让水流充分冲洗蛋壳表面,可冲掉大部分肉眼可见的污渍和杂质 。冲洗后,用干净的厨房纸将蛋壳表面水分吸干,避免残留水分成为细菌滋生的条件。

上一篇:畜牧业应对暴雨高温天气工作提示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5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