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体温升高,腹下、乳房、肩及咽喉部常见水肿,舌炭疽多见呼吸困难、发绀,肠炭疽腹痛明显。 急性病例一般经24—36小时后死亡,有炭疽痈时,病程可达3—8天。 猪:多为局限性变化,呈慢性经过,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在屠宰后见颌下淋巴结肿胀,切面呈砖红色。 犬、猫和其他肉食动物:临床症状不明显,偶见咽部肿胀或急性肠炎。 2.人感染炭疽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5日,也有短至12小时,长至2周者。 常侵袭皮肤,偶可累及咽部、纵隔或肠道。 皮肤炭疽:病变多见于手、前臂、面、颈和下肢等裸露部位皮肤。 典型的皮肤损害表现为具有黑痂的浅溃疡,周边有小水疱,附近组织广泛的非凹陷性水肿。 起病时多出现发热(38—39℃)、头痛、关节痛、周身不适以及局部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等,病程约1—6周。少数病例局部无水疱和黑痂形成而呈现大块状水肿(即恶性水肿),患处肿胀透明、微红或苍白,扩展迅速,多见于眼睑、颈、大腿及手等组织疏松处。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表现为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若贻误治疗,预后不良。 肠炭疽:少见且不易识别,可表现为急性肠胃炎或急腹症型。急性肠胃炎潜伏期12—18小时,症状轻重不一,表现为突发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急腹症型病例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持续性呕吐及腹泻,排血水样便,腹胀、腹痛,有压痛或呈腹膜炎征象,常并发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如不及时治疗,常可导致死亡。 肺炭疽:初起为“流感样”症状,主要表现为低热、疲乏、全身不适、肌痛、咳嗽,多在暴露后2—5天出现,通常持续48小时左右。 此后病情突然急剧进展,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紫绀、咯血等。可迅速出现昏迷和死亡。 脑膜炎型炭疽:多继发于上述三种临床类型,起病急骤,有剧烈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呼吸衰竭。病情发展迅猛,常因误诊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死亡。 败血症型炭疽:表现为严重的全身症状,高热、寒战,感染性休克,皮肤出现出血点或大片瘀斑,腔道出血,迅速出现呼吸与循环衰竭。 五、疫情监测与报告 (一)畜间疫情监测与报告 加强动物疫情监测的密度和频率,重点监测疫源地和其他高风险区的家畜。对炭疽新老疫区的牛羊养殖、交易、屠宰、无害化处理等场所开展全面排查,对牲畜交易、屠宰等重点场所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置异常情况,排除疫情隐患。降水较多的地区,要加大排查力度和频次,必要时对重点疫区开展环境监测。出现疑似炭疽疫情时,应及时报告并严格按照《动物炭疽诊断技术》(GB/T45101-2024)要求采样送检。 从事动物疫病监测、检测、检疫检验、研究与诊疗以及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发现动物感染炭疽或者疑似感染炭疽,应立即向所在地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或者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严禁擅自处置感染炭疽或者疑似感染炭疽的动物。 有关单位接到疫情报告后应按照农业农村部动物疫情报告管理相关规定认定和上报疫情。符合快报规定情形的,应按照快报规定报告。 (二)人间疫情监测与报告 1.人间病例报告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的炭疽病例应在诊断后24小时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其中肺炭疽应在诊断后2小时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及时向属地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4小时内寄送传染病报告卡至代报单位。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