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医疗人员从业现状也不容乐观。一方面,从业门槛较低,部分从业人员缺乏系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整体技术能力有待提高。在一些小型宠物医院,存在无执业兽医资格证人员从事诊疗工作的情况。另一方面,人才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和晋升机制,优秀兽医人才难以脱颖而出,影响了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职业发展。 人才短缺是中国兽医行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据统计,目前中国执业兽医缺口约为 30 万人。尽管每年有众多兽医相关专业学生毕业,但真正进入兽医行业并长期坚守的人数不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职业发展受限、社会认可度不高、工作环境艰苦、工作强度大,以及行业竞争激烈、就业机会不均等问题。在大城市,宠物医院数量众多,竞争激烈,新入职兽医可能面临较大工作压力和较低收入;在偏远地区或农村,虽然对兽医需求较大,但因条件艰苦、待遇较低,难以吸引专业人才。 二、猪场兽医:高强度与低保障的困境 在兽医行业体系中,猪场兽医的工作现状尤为值得关注,他们正处于高强度工作与低保障环境的困境,承受着较大压力。 一位河南猪场兽医表示:“行业行情波动对我们收入影响较大,行情好时,奖金较为丰厚;行情差时,工资发放都存在困难,生活受到影响。” 这种收入的不稳定性,使猪场兽医时刻处于担忧状态。行业行情的波动如同不可预测的浪潮,他们在其中艰难前行,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工作强度方面,山东一位养殖场兽医透露:“每天需要巡检上千头猪,疫苗接种工作繁重,精神高度紧张,时刻要应对突发疫情,压力巨大。” 他们每日穿梭于猪舍,仔细观察每头猪的健康状况,丝毫不敢懈怠。每次疫苗注射都是对体力和耐力的考验,面对突发疫情时,更是如同置身战场,身心疲惫。 即便如此努力,他们的工作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由于部分养殖场规模调整等因素,兽医业务量持续下滑。2023 年,为各类养殖场提供诊疗、防疫等服务的业务量总计约 800 万次,2024 年降至 750 万次左右,若 2025 年养殖行业持续低迷,业务量大概率将进一步减少。这意味着猪场兽医的工作机会逐渐减少,跳槽难度增加,因为市场对他们的需求在不断降低。 养殖行业的发展趋势对兽医岗位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规模化养殖的推进,一些大型养殖企业为降低成本,不断优化人员配置,减少了兽医岗位数量。同时,养殖技术的进步使一些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更加高效,对兽医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这些因素给猪场兽医的职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使其面临职业发展迷茫的困境。 角色转变与挑战并存 非洲猪瘟的常态化,深刻改变了养猪业格局,也促使兽医角色发生重大转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病防控战争中,生物安全成为养猪业的核心要素,兽医从传统的疾病治疗角色,逐渐转变为疾病预防的关键岗位,承担起更为重要的责任。 如今,兽医工作重点不再局限于治疗患病猪只,而是从源头入手,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为猪群构建严密的防护体系。他们需要监督消毒流程,确保养殖场每个角落都得到彻底清洁,杜绝病毒生存空间;还要培训养殖人员,使其掌握正确养殖方法和防疫知识,提升整个养殖场的防疫意识。可以说,兽医在养殖场中扮演着指挥官的角色,统筹各个环节,守护猪群健康。 然而,兽医在履行这些新职责时,面临诸多困难。中小养殖场由于成本压力,常常在防疫措施上存在不足。部分老板为节省开支,不愿购置正规消毒设备,采用简陋工具替代,导致消毒效果不佳。在免疫程序上,也存在敷衍现象,该接种的疫苗未接种或减少疫苗剂量,致使猪群免疫力低下。 湖南一位猪场兽医指出:“老板因成本考虑,不愿投入购买消毒设备,疫情发生后却将责任归咎于我们,认为我们防疫不力。” 这种情况在许多中小养殖场较为常见,兽医在防疫工作中与老板的成本观念存在矛盾。他们深知防疫工作的重要性,却难以改变老板决策,只能看着防疫漏洞存在,内心充满无奈与担忧。 这些行为无疑增加了疫病防控难度,一旦疫情爆发,后果不堪设想。兽医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不仅承受巨大心理压力,还面临工作成果不被认可的困境。他们的努力和付出,往往因老板的短视行为而付诸东流,令人沮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