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坏死性肠炎(necrotic enteritis)是由A型或C型产气荚膜梭菌及其产生的毒素引起的一种主要侵害雏鸡的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高死亡率和小肠黏膜坏死。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鸡坏死性肠炎的病位、病因病机进行分析,审证求因,在中兽医理论指导下对该病在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辨证分析,根据证候确定治则,合理组方,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 1、临床症状 鸡坏死性肠炎的自然发病日龄为2周龄至6月龄。自然发生该病时,病鸡表现为明显的精神沉郁、食欲下降,不愿走动,羽毛蓬乱,稀粪。病程短,病鸡会发生急性死亡。 2、病因 腹泻的病因比较多且复杂,涉及小肠或大肠的疾病都可能引起腹泻。肠炎是指某段或全部肠道发生的炎症,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肠炎可分为十二指肠炎、空肠炎、回肠炎、盲肠炎和直肠炎等。通过病史调查、临床症状观察和粪便检查,腹泻的临床诊断首先要判断病位在小肠还是在大肠。小肠性腹泻的特征是粪便量增加,排便频率增高,但不出现里急后重。鸡坏死性肠炎的病变仅局限于空肠和回肠,盲肠几乎没有病变,所以该病的病位在小肠,属于小肠性腹泻。 3 病因病机分析 3.1 急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 根据病程长短将肠炎分为急性肠炎和慢性肠炎两种。根据炎性渗出物的性质和病变特点又将其分为以下5种类型:急性卡他性肠炎、出血性肠炎、化脓性肠炎、纤维素性肠炎、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是以肠黏膜坏死后,黏膜表面被覆一厚层纤维素性假膜为特征的炎症,眼观肠黏膜表面被覆的纤维素性假膜呈黄白或黄绿色,干硬,不易剥离,故又称固膜性肠炎。若强行剥离,则可形成溃疡。镜检病变部位肠黏膜上皮完全脱落,大量渗出的纤维蛋白和坏死组织融合在一起,黏膜及黏膜下层凝固性坏死而失去其固有结构,坏死组织周围的明显充血、出血和炎性细胞浸润。鸡坏死性肠炎的大体病变:小肠质脆,充满气体,肠黏膜覆盖一层黄色或绿色伪膜,有些伪膜结合得较疏松,有的结合得很紧,常描述为“土耳其浴巾”样外观。也报道有血斑,但出血不是本病的主要特征。实验鸡感染产气荚膜梭菌后3 h可见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增厚,色灰暗,感染后5 h便可见肠黏膜坏死,随后可见肠黏膜出现严重的纤维素性坏死性,并形成白喉样伪膜。由此认为鸡坏死性肠炎属于侵袭型腹泻,并以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为主要特征,辨证属于瘀热。处方时应注意凉血散血,行血则便脓自愈。 3.2 肠毒素性腹泻 急性感染性腹泻可分为肠毒素性、侵袭性及细胞毒性等三类。鸡坏死性肠炎的病原为A型或C型产气荚膜梭菌,为革兰阳性、产芽胞的厌氧菌,可产生不同的毒素,与疾病的病变和临床症状有关。A型和C型产气荚膜梭菌产生的α毒素、C型产气荚膜梭菌产生的β毒素均与坏死性肠炎的肠黏膜坏死有关。因此鸡坏死性肠炎不仅是侵袭性腹泻,而且是肠毒素性腹泻。针对肠毒素性腹泻,处方时应清热解毒、清热燥湿和适当的苦寒攻下,协助机体清除体内毒素。 3.3 既吸收障碍,又分泌过度 腹泻是粪便中水量增加而形成稀便,引起粪便中水分增加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分泌过度、渗透性改变和吸收障碍。肠道结构异常可导致吸收障碍,能破坏绒毛完整性的疾病都能引起液体、电解质和基本营养元素(如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酸)的吸收障碍。鸡坏死性肠炎发病时,肠腔中存在大量的纤维素渗出物和细胞碎片,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肠腔内细胞膜最明显的变化是囊泡缺失及微绒毛全部消失,可见有吸收障碍的病机。处方时应淡渗利湿。 细菌性疾病常发生分泌过度。机体正常时,小肠绒毛基部的细胞分泌液体和电解质,这些液体和电解质立即被绒毛顶端的成熟上皮细胞吸收,这个过程被称为“双向流动”。机体在正常状态下肠道的吸收量总是超过分泌量,因此产生的是液体和电解质的净吸收。鸡坏死性肠炎发病时,液体分泌量受刺激而增加,从而抑制了小肠和大肠的吸收能力,使粪便中水分增多。鸡坏死性肠炎有分泌过度的病机,处方时应苦寒燥湿、苦温燥湿并用,减少分泌过度。 4、中兽医治疗NE的思路 因调气则后重自除,而鸡坏死性肠炎没有里急后重的症状,故处方时应少用或不用行气药,如木香、槟榔、枳壳等。根据中兽医理论进行辨证分析,发现鸡坏死性肠炎病程为前期湿热、中期瘀热、后期急性虚证,治疗时应根据大群的主要症状灵活处方。 |
上一篇: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防治(二)
下一篇:产蛋鸡滑液囊炎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