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为渗出性肠炎和骨骼病变。 病鸭主要出现在两个日龄段,一是发生于3---13日龄,症见站立不稳,行走时双脚向外岔开,呈八字脚或翻滚,严重的可出现跛行,瘫痪,拉稀,爪(蹼)干燥,有的因腹泻痉挛倒地不起,有一定的死亡率。二是21-28日龄,初见运动障碍,走走停停,后见蹲坐式瘫痪或侧卧,死亡率较低。 初见鸭群食欲不振,渴欲增加,精神萎顿,拉黄色、黄白色或绿色稀便,有的病鸭粪便中带有气泡,个别肛门周围粘有污物,部分病鸭逐渐消瘦,脚软,常蹲伏。随后出现呼吸困难、张口呼吸,病鸭喙部发绀,眼鼻有分泌物流出,有些病鸭死前出现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 病鸭表现为嘴(上下喙)短,鸭舌弯曲突出外翻(舌头露出来耷拉着),僵硬而不灵活,鸭嘴发生器质性病变后很难恢复,严重者影响采食,导致病鸭偏瘦,精神不振。有的病鸭伴随单腿跛行,站立不稳甚至倒地不起,眼圈周围羽毛湿润,流泪,粪便稀薄,大群中有咳嗽,呼噜现象(死亡鸭手捏鼻腔有黏液冒出),死亡率较低。患鸭腿短,明显个体偏小,屠宰时脱毛容易断腿断翅,鸭群大小不均匀,部分患鸭有腹泻现象。 二、发病原因: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发现,鸭大舌病是鸭细小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鸭细小病毒为单链DNA病毒,能在胚胎中繁殖,对蛋白酶、酸和热等灭活因子有很强的抵抗力,但对紫外线照射敏感。病鸭通过排泄物,特别是粪便排出大量病毒而形成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主要侵害消化系统,破坏肠黏膜和肠道菌群,使饲料内营养不能正常吸收,引起体内钙、锰和维生素等营养元素缺乏,进而影响骨组织发育,出现肉鸭嘴短舌长,站立不稳,不长个,腿和翅膀的长骨易断等症状。说到底,鸭大舌病是细小病毒感染引起营养代谢障碍,以脚软、骨脆、嘴短、舌长为主要营养代谢病症状的疾病。 三、发病特点: (1)发病早,5日龄雏鸭即有临床症状,仔细观察,这样的雏鸭,在3日龄时羽毛和皮肤就晦暗,翅脆易折; (2)发病比例大,疾病严重地区的发病率可达30%以上; (3)鸭群大小不一,病鸭体重比正常情况减轻20-30%; (4)嘴短舌长,舌麻痹而不灵活; (5)腿翅长骨易断,特别是在屠宰过程中腿骨、翅骨折断会出现残次品。 四、综合防治措施: 鸭大舌病是以鸭细小病毒病为主因,侵害消化系统,破坏肠黏膜和肠道菌群后导致营养不能正常吸收继发的综合性临床疾病,发病率很高,治疗难度较大。该病的防治关键在于贯彻“防重于治,养重于防”的原则,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用药,早治疗,并且要采取综合综合防治措施。 养殖场户首先要从改善生态环境着手,建立生物安全体系,设立户外运动场地,注重鸭舍内外的消毒,加强饲养管理,实现全进全出。注意鸭细小病毒无囊膜,要选择能杀灭细小病毒的消毒剂如醛类、络合碘、过氧化物类(过氧化氢、过硫酸氢钠钾复合盐),普通的季氨盐类消毒剂对无囊膜病毒没有杀灭作用。 从调节机体营养平衡,提高机体的整体免疫力,抵御病毒感染,快速杀灭(或抑制)病原体(细菌病毒),控制继发感染,纠正代谢紊乱等多个方面共同发力,才能从根本上抑制该病的蔓延,恢复正常生产性能。 |
上一篇:夏季鸡场的三大疾病防治
下一篇: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