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监测结果处理   对带毒鸡应及时淘汰,加强同群鸡的监测,直至建立本场阴性种鸡群。          (4)监测效果评价   原种鸡场,连续3个世代未分离到外源性禽白血病,祖代场、父母代场病原阳性率低于1%;抽检A-B、J抗体,原种场全部为阴性,祖代场、父母代场阳性率低于1%;连续两年以上无临床病例,即认为达到禽白血病净化状态,可按照程序申请净化评估认证。          3.净化维持阶段   种鸡场达到禽白血病净化状态或通过农业部评估认证后,可开展维持性监测。原种鸡场,从逐只鸡分离病毒,改为在开产后按一定比例(如5%-10%)检测血清抗体和蛋清p27抗原,如无阳性,可逐年减少检测比例;祖代和父母代鸡场从无白血病鸡场引种连续2年,可按5%-10%比例进行维持性监测。          4.检测方法   p27抗原和A-B、J抗体的检测应优先选择ELISA方法,或其他有效可靠的方法。          (三)鸡白痢         1.本底调查阶段   (1)调查目的          掌握本场鸡白痢的感染情况,了解鸡群健康状态和疫病带毒情况,评估净化成本和人力物力投入,制定适合于本场实际情况的净化方案。    (2)调查内容    全面考察鸡场实际情况,包括基础设施条件、生产管理水平、防疫管理水平及兽医技术力量等,观察鸡群健康状况,了解本场鸡白痢流行历史和现状、免疫程序、免疫效果等,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改进措施。同时通过对种鸡场的鸡群按照一定比例采样检测,掌握鸡白痢感染情况。          2.监测净化阶段         本阶段,种鸡场应根据疫病的本底调查结果和净化疫病特点,采取以监测、分群、淘汰、强化管理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将鸡白痢的临床发病控制在最低水平甚至无疫状态,逐步清除感染鸡,实现种群净化,达到鸡白痢净化状态。          (1)阶段目标   血清学抽检,原种场全部为阴性,祖代种鸡场阳性率低于0.2%,父母代种鸡场阳性率低于0.5%,种公鸡全部为阴性;连续两年以上无临床病例。          (2)监测内容及比例   本阶段的监测重点是后备鸡转群和开产前的感染抗体监测、死胚或弱雏的细菌分离监测,具体监测情况见下表。                           | 种群 |             最低监测比例 |             监测频率 |             监测内容 |             检测样品 |                              | 曾祖代及以上母鸡 |             100% |             后备鸡阶段检测1次,开产前检测1次 |             抗体 |             血清 |                              | 祖代母鸡 |             100% |             后备鸡阶段检测1次,开产前检测1次 |             抗体 |             血清 |                              | 父母代母鸡 |             100% |             后备鸡阶段检测1次,开产前检测1次 |             抗体 |             血清 |                              | 种公鸡 |             100% |             后备鸡阶段检测1次,开产前检测1次 |             抗体 |             血清 |                              | 死胚或1日龄弱雏 |               |             每月检测1次 |             细菌分离 |               |                  监测期间,如发现种群鸡白痢阳性异常升高,应及时分析管理因素及技术因素,加大监测密度,评估生物安全措施有效性,评估感染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