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气分病证 	 									| 					 						 					 				 | 									 						主证 					 				 | 									 						治则 					 				 | 									 						方例 					 				 | 			 							| 					 						温热在肺 					 				 | 									 						发热,呼吸喘粗,咳嗽,口色鲜红,舌苔黄燥,脉洪数 					 				 | 									 						清热宣肺,止咳平喘 					 				 | 									 						麻杏石甘汤(见化痰止咳平喘方)加减 					 				 | 			 							| 					 						热入阳明 					 				 | 									 						身热,大汗,口渴喜饮,口津干燥,口色鲜红,舌苔黄燥,脉洪大 					 				 | 									 						清热生津 					 				 | 									 						白虎汤(见清热方)加减 					 				 | 			 							| 					 						热结肠道 					 				 | 									 						发热,肠燥便干,粪结不通或稀粪旁流,腹痛,尿短赤,口津干燥,口色深红,舌苔黄厚,脉沉实有力 					 				 | 									 						滋阴,清热,通便 					 				 | 									 						增液承气汤(见泻下方之大承气汤)加减 					 				 | 			 			 	    3.营分病证 	 									| 					 						 					 				 | 									 						主证 					 				 | 									 						治则 					 				 | 									 						方例 					 				 | 			 							| 					 						热伤营阴 					 				 | 									 						高热不退,夜甚,躁动不安,呼吸喘促,舌质红绛,斑疹隐隐,脉细数 					 				 |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 									 						清营汤(见清热方)加减 					 				 | 			 							| 					 						热入心包 					 				 | 									 						高热、神昏,四肢厥冷或抽搐,舌绛,脉数 					 				 | 									 						清心开窍 					 				 | 									 						清宫汤《温病条辨》加减 					 				 | 			 			 	    4.血分病证 	 									| 					 						 					 				 | 									 						主证 					 				 | 									 						治则 					 				 | 									 						方例 					 				 | 			 							| 					 						血热妄行 					 				 | 									 						身热,神昏,黏膜、皮肤发斑,尿血,便血,口色深绛,脉数 					 				 |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 									 						犀角地黄汤(见清热方)加减 					 				 | 			 							| 					 						气血两燔 					 				 | 									 						身大热,口渴喜饮,口燥苔焦,舌质红绛,发斑,衄血,便血,脉数 					 				 | 									 						清气分热,解血分毒 					 				 | 									 						清瘟败毒饮(《疫诊一得》)加减 					 				 | 			 							| 					 						肝热动风 					 				 | 									 						高热,项背强直,阵阵抽搐,口色深绛,脉弦数 					 				 | 									 						清热平肝熄风 					 				 | 									 						羚羊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加减。 					 				 | 			 							| 					 						血热伤阴 					 				 | 									 						低热不退,精神倦怠,口干舌燥,舌红无苔,尿赤,粪干,脉细数无力 					 				 | 									 						清热养阴 					 				 | 									 						青蒿鳖甲汤(见清热方)加减 					 				 | 			 			 	    三、防治法则     (一)预防  “治未病”:①未病先防;②既病防变。     (二)治则 	 									| 					 						治则 					 				 | 									 						内容 					 				 | 									 						 					 				 | 									 						治则 					 				 | 									 						内容 					 				 | 									 						 					 				 | 			 							| 					 						扶正与祛邪 					 				 | 									 						①祛邪兼扶正,②扶正兼祛邪,③先扶正后祛邪,④先祛邪后扶正 					 				 | 									 						治病求本 					 				 | 									 						治标与治本 					 				 | 									 						①急则治其标;②缓则治其本;③标本兼治 					 				 | 									 						 					 				 | 			 							| 					 						同治与异治 					 				 | 									 						①异病同冶、②同病异治 					 				 | 									 						正治与反治 					 				 | 									 						①正治又称逆治,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等 					 				 | 									 						 					 				 | 			 							| 					 						三因制宜 					 				 | 									 						①因时制宜;②因地制宜;③因畜制宜 					 				 | 									 						 					 				 | 			 							| 					 						②反治又称从治,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 					 				 | 								 | 			 							| 					 						治疗与护养 					 				 |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 					 				 | 								 | 			 			 	    (二)内治八法  八法—八种药物治疗的基本方法:即汗、吐、下、和、温、清、补、消。临床上常采用八法并用:即①攻补并用;②温清并用;③消补并用;④汗下清并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