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虚实 	 									| 					 						 					 				 | 									 						主证 					 				 | 									 						治则 					 				 | 			 							| 					 						虚证 					 				 | 									 						口色淡白,舌质如绵,无舌苔,脉虚无力,头低耳耷,体瘦毛焦,四肢无力。或表现出虚汗、虚喘、粪稀或完谷不化等症状 					 				 | 									 						宜采用补法(“虚则补之”),或补气,或补血,或气血双补;或滋阴,或助阳,或阴阳并济 					 				 | 			 							| 					 						实证 					 				 | 									 						高热,烦躁,喘息气粗,腹胀疼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少或淋漓不通,舌红苔厚,脉实有力等 					 				 | 									 						宜采用泻法(“实则泻之”),除攻里泻下之外,还包括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涤痰逐饮、平喘降逆、理气消导等法 					 				 | 			 			 	    4.阴阳 	 									| 					 						 					 				 | 									 						原因 					 				 | 									 						主证 					 				 | 			 							| 					 						阴证 					 				 | 									 						是阳虚阴盛,机能衰退,脏腑功能下降的表现。多见于里证的虚寒证。 					 				 | 									 						体瘦毛焦,倦怠肯卧,体寒肉颤,怕冷喜暖,口流清涎,肠鸣腹泻,尿液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在外科疮黄方面,凡不红、不热、不痛,脓液稀薄而少臭味者,均系阴证的表现 					 				 | 			 							| 					 						阳证 					 				 | 									 						是邪气盛而正气未衰,正邪斗争亢奋的表现 					 				 | 									 						精神兴奋,狂躁不安,口渴贪饮,耳鼻肢热,口舌生疮,尿液短赤,舌红苔黄,脉象洪数有力,腹痛起卧,气急喘粗,粪便秘结 					 				 | 			 			 	    (二)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对疾病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因病机,判断病位、病性和正邪盛衰等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1.心与小肠病证 	 									| 					 						 					 				 | 									 						原因 					 				 | 									 						主症 					 				 | 									 						治则 					 				 | 									 						方例 					 				 | 			 							| 					 						心气虚 					 				 | 									 						久病体虚,暴病伤正,误治、失治,老龄脏气亏虚等 					 				 | 									 						心悸,气短乏力,自汗(运动后尤甚),舌淡苔白,脉虚 					 				 | 									 						养心益气,安神定悸 					 				 | 									 						养心汤加减—《证治准绳》 					 				 | 			 							| 					 						心阳虚 					 				 | 									 						多在心气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 									 						心气虚症外,兼有形寒肢冷,耳鼻四肢不温,舌淡或紫暗,脉细弱或结代 					 				 | 									 						温心阳,安心神 					 				 | 									 						保元汤加减—《博爱心鉴》 					 				 | 			 							| 					 						心血虚 					 				 | 									 						久病体虚,血液生化不足;或失血过多,劳伤过度,损伤心血 					 				 | 									 						心悸、躁动、易惊、口色淡白,脉细弱 					 				 | 									 						补血养心,镇惊安神 					 				 | 									 						归脾汤加减(见补虚方) 					 				 | 			 							| 					 						心阴虚 					 				 | 									 						除心血虚病因外,热证伤阴津,腹泻日久 					 				 | 									 						心血虚症外,兼有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 									 						养心阴,安心神 					 				 | 									 						补心丹加减《世医得效方》 					 				 | 			 							| 					 						心热内盛 					 				 | 									 						感受暑热之邪或其它淫邪内郁化热,或过服温补药 					 				 | 									 						高热,大汗,精神沉郁,气促喘粗,粪干尿少,口渴,舌红,脉象洪数 					 				 | 									 						清心泻火,养阴安神 					 				 | 									 						香薷散或白虎汤加减(见清热方) 					 				 | 			 							| 					 						痰火扰心 					 				 | 									 						气郁化火,炼液为痰,痰火内盛,上扰心神 					 				 | 									 						发热,气粗,眼急惊狂,蹬槽越桩,狂躁奔走,咬物伤人及其它兴奋型的表现,苔黄腻,脉滑数 					 				 | 									 						清心祛痰,镇惊安神 					 				 | 									 						镇心散或朱砂散(安神与开窍方) 					 				 | 			 							| 					 						心火上炎 					 				 | 									 						由六淫内郁化火而 					 				 | 									 						舌尖红,舌体糜烂或溃疡,躁动不安,口渴喜饮,苔黄,脉数 					 				 | 									 						清心泻火 					 				 | 									 						洗心散(见清热方)或泻心汤加减—《金匮要略》 					 				 | 			 							| 					 						小肠中寒 					 				 | 									 						因外感寒邪或内伤阴冷所致 					 				 | 									 						腹痛起卧,肠鸣,粪便稀薄,口内湿滑,口流清涎,口色青白,脉象沉迟 					 				 | 									 						温阳散寒,行气止痛 					 				 | 									 						橘皮散加减(见理气方) 					 				 | 			 			 	
  
		   |